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要推動者的世界范圍的國際產業轉移,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帶來了重大機遇,但產業轉移所固有的屬性可能使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級差乃至產業級差被固定化。因此,我們需要掌握國際產業轉移的特點和趨勢,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趨利避害,有選擇地利用國際產業轉移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國際產業轉移發展新趨勢
國際產業轉移日益向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發達國家在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在本國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金融保險業、貿易服務業、電訊業、信息業、房地產業等新技術產業日益成為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21世紀,知識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際產業轉移結構高度化、知識化有進一步加強的態勢。
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國際分工,跨國公司實行技術外包。為了實現其全球戰略,跨國公司對整個產業價值鏈進行拆分和對產業空間進行分割,分別將其布局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實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在全球范圍內實行產業整合。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將一些戰略性研發投資到擁有必要創新環境和創新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實行技術外包與合作。
跨國并購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投資方式。它是企業并購現象與跨國投資現象在更高層次上的結合,是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
國際產業轉移出現產業鏈整體轉移趨勢。隨著競爭的加劇,跨國公司不再遵循傳統的產業轉移的階段進行投資,而是主動地帶動和引導相關投資,鼓勵其海外供貨商到產業移入國投資,加大零部件供給當地化戰略的實施力度,發展配套產業并建立產業群,將整條產業鏈搬遷、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種新的產業轉移趨勢是伴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區位條件的變化而出現的,它將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產業轉移和承接的難度伴隨國際產業轉移的高度化而加大。國際產業轉移的速度和內容,對承接國而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技術消化能力、比較優勢、政策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在產業轉移的低層次階段,接納國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的比較優勢,而在產業轉移的高級階段,接納國占支配地位的是“創造”的比較優勢,需要實行實物投資、人力資本投資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