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向更高收入的過渡,確保內在地實現結構變化與升級往往更為至關重要。這意味著,結構性矛盾及其改革是中等收入國家的問題所在
“中等收入陷阱”未必是一個真問題
近年來,“中等收入陷阱”是學界熱議的一個話題。筆者認為,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些國家已經發生、在另一些國家繼續會發生的真現象,但它未必是一個真問題。
世界銀行每年根據各經濟體的人均GNI(國民總收入,一個國家一年內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對它們進行收入組的劃分。以2010年為例,各組別為:低收入經濟體為1005美元或以下者;下中等收入經濟體在1006-3975美元之間;上中等收入經濟體在3976-12275美元之間;高收入經濟體為12276美元或以上者。2010年,中國人均GNI4260美元,進入了上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行列,在全球各經濟體中排名第121位。對于世界銀行來說,這個劃分是技術性的,主要是為了制定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貼息貸款等相關標準。當然,根據這個標準,可以大致反映各經濟體的發展水平。
參照這一劃分,亞洲開發銀行2006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概括了戰后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未能實現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教訓。中等收入陷阱是對經濟、社會遭遇結構性矛盾,又不能自拔的一種描述。它表明,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的發展轉型十分困難,不僅因為早期形成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戰略不可能一勞永逸,更重要的是,政府的經濟改革和戰略轉型往往因為利益集團的阻撓不能實現,以至于錯過結構升級的最佳機會。情況常常是,即使政府識別出了結構性問題的存在,也難以真正推動結構的轉型。換言之,相對于向更高收入的過渡,確保內在地實現結構變化與升級往往更為至關重要。這意味著,結構性矛盾及其改革是中等收入國家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