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生態移民開辟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廣闊天地。為了保證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寧夏在移民安置時即把培育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地拓展新興產業,積極有效地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以遷入中寧縣長山頭農場的移民為例,當地政府在為移民落實種糧耕地的前提下,還特意安排了種植枸杞和苜蓿用地,盡力扶持遷入移民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養殖業。鹽池縣、紅寺堡為移民統一建設養殖小區,采取政府補一點、移民籌一點、銀行貸一點的方式扶持發展養殖業。各地在安置移民時都先統一新建好住房,配套建設學校、醫院、商業網點及文化體育設施。為了及早讓遷入移民融入當地生產生活,安置地各級黨政組織有的放矢地開展了全方位的技能培訓和“一對一”對口幫扶活動。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變,為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條件,增強了發展內生動力;遷入地各級黨政組織卓有成效的幫扶工作,使移民群眾深切感受到了溫暖,堅定了追求現代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其三,生態移民為修復和優化國土空間提供了可靠保障。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是實施生態移民的應有之義。寧夏在做好移民搬遷工作的同時,即結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整治項目,狠抓生態系統修復建設。一方面,移民遷出后原有土地用于恢復生態、封山育林、涵養水源,營造“小氣候”。另一方面,嚴禁在移民遷出地進行工業建設和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活動,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有效保護,遏制了水土流失,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近幾年,由于生態植被得到全方位的修復,寧夏南部山區降水量明顯增加,適宜作物生長的氣候開始形成。可以預見,隨著生態功能區制度的進一步落實,一個環六盤山地區的國家生態公園將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其四,生態移民為增進各民族團結和諧創造了良好條件。寧夏南部山區是回族聚居區,其中涇源、海原、西吉、同心4縣的回族人口都超過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制約,使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較為落后。在實施生態移民的搬遷對象中,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為了便于生活,有利于發展,在移民安置上堅持相對集中,教育當地干部群眾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鼓勵搬遷移民與當地群眾相互融合交流,在共同發展生產、勤勞致富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僅增進了民族感情,促進了經濟文化發展,而且構建了區域內新型民族關系,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良好局面,有力地維護了寧夏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總之,生態移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項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未來長遠發展的大戰略。我們一定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統籌謀利、攻堅克難,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沿黃經濟帶建設,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千方百計地做好移民安置和增收致富工作以及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與管護工作,切實解決好生態移民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從而真正以生態移民助力美麗家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