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在自由與秩序之間

——保守主義在英國政治運作中的制衡作用

【摘要】英國既是諸多革命的發源地,又是保守主義的故鄉。對這一“反常”現象的跟蹤分析,凸顯出英國政治結構的雙重內核。保守主義作為英國政治運作中的一種制衡機制,最突出的作用體現在:通過批判、改良,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均衡發展。一方面,保守主義致力于社會秩序的維護,并把變革產生的一些積極內容在制度層面上予以鞏固;另一方面,保守主義避免因劇烈的變革導致社會的無序和分裂,企圖尋求合適的方式,避免社會運動走向極端。由此,“自由”和“秩序”構成一對范疇,一張一弛,寬猛相濟,形成了英國獨特的治國之道。對此進行剖析,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保守主義  革命  政治制衡

【中圖分類號】K561                  【文獻標識碼】A

在英國史研究領域,沒有什么問題比看待保守主義表現出更多意見分歧的了。有的學者認為,保守主義集智慧、道德、傳統、天性為一體,是“人類天性”的體現和英國發展的制勝法寶;在另外一些學者那里,保守主義意味著倒退、反動,它逆歷史潮流而動,是“資產階級”妥協性的表現。這就產生了問題:小問題是保守主義何以能夠延續至今、未曾消亡,大問題是保守主義在英國政治發展中究竟起何作用,有無意義。

英國史中有許多問題,言人人殊,保守主義也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其中,有的是由于史料互相矛盾或對史料有不同看法引起的,有的是由于調查的范圍不夠開闊或調查針對的問題不夠集中引起的。關于英國保守主義的意見分歧,多半是由于后者而不是前者。筆者試圖探索保守主義在英國政治運作中的作用,并把它和英國革命、英國保守運動聯系起來,加以考察。

破舊立新的英國革命

英國重保守主義,但英國人也重革命。有人說,主導英國歷史的是一種保守的、漸進的、延續性的發展,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同樣,脫離劇烈的革命運動去談保守,也無法弄清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常被人認為是保守思想家的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在《政府論》下篇中說,“人們普遍地遭受壓迫和得不到公正待遇時,一有機會就會擺脫緊壓在他們頭上的沉重負擔”,①這里說的其實就是革命。英國能夠從一個歐洲小國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強國,與其歷史上發生的四場革命息息相關。

第一場革命是制度革命,發生在中世紀晚期。英國從蠻族王國中脫穎而出,最早具備了國家(state)的雛形:領土相對穩定,制度具有公權力性質,政府機構完善,擁有最后裁決權,得到民眾認可。12至13世紀英國政府行政化加強,1450~1600年間又出現了政府由專業人士掌握的制度。這些,使英國有別于蠻族的王國(kingdom)和純粹以疆域、領土來界定的country。state一詞具有鮮明的政治含義,除指國家、政府外,還指政府體制和政府機構的發展。在中世紀,涌現出的是一個個體制落后的日耳曼小王國,奉行個人忠誠,政治上分散割據,削弱了國家體制。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中古歐洲的薄弱基礎上建立的國家卻是最為“典型”的,中古的歐洲把一切疆域、制度、政治形式的邊界都抹掉了,要想在這種基礎上建立體制完備的國家,需要殫精竭慮。蠻族的王國為什么會走向衰敗?而英國、法國為什么能夠勝出?答案就在于國家體制的優劣上。與蠻族王國相比,后來居上的英國更加國家化、制度化、行政化、官僚化,這使它能夠“優入圣域”,成為取代眾多蠻族國家的新興國家。這場革命使英國具備了國家的特征:主權、領土完整、政治統一、官僚制度、國家司法、國家稅收制度等,這些特征也成為衡量歐洲早期國家的主要標準。

第二場是宗教革命,發生在英王亨利八世統治時期。宗教改革運動源于德國,但亨利以國君之尊,在全國倡導宗教革命,這在當時還是獨一無二的。改革后的英國教會稱英國圣公會,又稱安立甘宗,簡稱為英國國教。國教的教義、組織形式和祈禱形式是通過國會頒布的法規規定的。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教皇無權支配英國國教,只有英國國王才是教會的最高首領。該法案還規定英國有決定自己教會教義、崇拜儀式、宣判異端和任命主教等神職的權力。1539年,國會又頒布《取締分歧意見的六條信仰法案》(以下簡稱《六條信仰法案》),拒絕路德、加爾文教的教會形式,主張維護原有的圣禮和組織制度不變。同時,亨利八世又下令鎮壓親羅馬分子和宗教異議分子,并封閉了500多所天主教會的修道院,沒收了其財產。宗教革命擺正了政府與教會的關系,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積累了向近代過渡的資本,不失為英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第三場是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中期。在這場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資產階級從此登堂入室,成為英國的執政者。

第四場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它增強了英國國力,建立了最早的工廠,解決了能源問題,發明了蒸汽機,促進了鐵路交通,使英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從1780年到1800年,英國工業品產量翻了一番。從1801年到1851年,英國國民生產總值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3.5倍。英國的社會財富和國民收入大為提高。與此同時,國內人口也從1780年的900萬迅速增加到1851年的2100萬。②通過工業革命,英國后來居上,躋身于歐洲大國之列。正如歷史學家們評論的那樣:“工業革命始于英國,它是人類歷史上的新事物,沒有先例可依循,沒有藍圖去實現。英國在這場革命中不僅要做工業技術的領路人,而且要成為新的社會關系和城市生活的先鋒。1793年到1815年之間,英國與法國戰事連綿,更加劇了這項任務的艱巨性。如果說法國為政治變革開辟了道路,那么,英國則是為經濟發展鋪路架橋,為此我們應該對它給予特別的關注。”③

對這四場革命的內容,假如沒有作過研究,就無法把握英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也根本無從談論英國的保守主義。

首先,在英國歷史演進中,革命和改革是主要的推動力。英國是諸多革命的發源地,這使英國占盡先機。研究英國歷史,需要對這些革命進行肯定。如果認為英國的發展一直是靠延續、改良形成的,那么則與上述事實相距甚遠。在英國發生的上述革命影響深遠,它們破舊立新,往往成為歐洲其他國家革命之原型。

其次,把革命運動引入對保守主義分析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保守主義往往發生在革命之后。這當然也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原因在于,革命引起了巨大變化,觸動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同時也帶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了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宗教革命又帶來了對非國教徒的迫害,產業革命帶來了環境污染。這些問題不解決,將危及社會穩定,因此,革命后往往滋生出保守和改良的情緒。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武潔]
標簽: 秩序   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