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生態觀顯然比新古典生態觀更加科學和深刻。對此,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奧康納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生態危機的問題上,馬克思譜系的理論要比自由主義及其他類型的主流經濟思想更有發言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等問題,面臨著生態危機的重大威脅。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成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成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擺脫生態危機的重要舉措,同樣也是世界發展的需求,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的關系,不應當完全照搬西方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新古典主義經濟生態觀所指導的經濟社會發展,只會帶來發展的更加不可持續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
我們應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生態觀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生態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第一,摒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提倡的“GDP崇拜思想”。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因驅使下,從剝削勞動轉向掠奪自然、破壞生態是資產階級的必然選擇,因此,從經濟危機轉向生態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反生態”生產方式的實質必然是掠奪自然、剝削自然的。因此,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在于扭轉這種“反生態”的指導思想,即“GDP崇拜思想”。第二,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的活動是有限的,人類社會必須與自然共同發展,不能獨立于自然之外。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解決好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更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第三,理性地處理節約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進程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偏離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就顯得極其重要。第四,鼓勵生態和諧的技術觀。當前世界逐漸惡化的生態危機之根源并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是在于人們“控制自然”的觀念。科學技術的運用應當與自然資源的配置方式以及社會發展的政策方向相結合。根據生態環境平衡與市場需求變化動態地進行分配。自然資源的分配與政策的制定也要重新開始充分考慮經濟發展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避免工業化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使得全社會的生產都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第五,注重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生態觀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生態觀指導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創建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生態理論體系,為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提供理論支撐,這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在新的文明——生態文明到來之際,中國理論研究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制度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2&ZD057)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頁。
2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8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頁。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1頁。
8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24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6~117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64頁。
1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頁。
12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8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3頁。
14 15 [德]馬克思:《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頁。
16 [德]馬克思:《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6頁。
17 [德]馬克思:《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頁
18 [美]赫爾曼·戴利等:《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9頁。
19 [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8頁。
The Road to Reestablishing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Economic Ecology
Shao Yanmin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teriorated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fforts to create material wealth, which causes serious threats and challenges facing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Western school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ecology approach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using the price theory. But its theory is deficient and has difficulty find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ath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ontrast, Marx and Engels'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advocates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ence it is a truly scientific, correct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which China can seek a scientific path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Marxism, neoclassical, economic ecological vi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邵彥敏,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省新世紀人文社科優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要著作有《農村土地制度: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與運用》、《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