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基本坐標與發展主線(2)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價值標準與群眾觀點

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成果為誰所享,是為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所享,還是為少數精英所享?這取決于執政黨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一個政黨的價值觀如何,決定著其能否占領意識形態的制高點,能否贏得最廣大民眾的信賴與支持,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政黨執政的成敗。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先進性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領導之條件。這種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在價值取向方面,“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深刻說明,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是理論上、實踐上、價值取向上的先進性的統一,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若僅僅強調黨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先進性,忽視價值取向上的先進性,就會失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及其政治立場決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其根本宗旨。這猶如一條紅線,始終貫穿于黨的整個奮斗歷程與理論實踐之中。從歷史上看,早在1944年毛澤東就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篇章,1945年他在《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在執政以后,鄧小平于1956年指出:黨是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將“為人民服務”思想運用到黨的領導上,強調領導就是服務;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應當成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從執政角度進一步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著重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總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與價值標準,從根本上回答了共產黨“為誰執政、為什么執政”這個根本問題,是我們黨能夠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鞏固執政地位、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同一切落后政黨、保守政黨、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所在。

對一個政黨而言,有什么樣的群眾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政治立場與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與其政治本質有關,與其堅持唯物史觀與群眾觀有關。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但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的確道出了執政的根本問題。自古以來,人心向背決定執政成敗;從政黨政治規律看,從來都是民眾選擇黨而非黨選擇民眾。因此,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群眾觀點是我們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是共產黨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20世紀末期蘇東劇變以來,我們黨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因此,胡錦濤同志突出強調,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習近平同志反復表示,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這些論述的確道出了堅持黨的宗旨與群眾觀點的根本原因。

對我們黨而言,要堅持群眾觀點,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群眾路線。對此,毛澤東強調,“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執政以后,毛澤東把群眾路線上升到黨的根本路線、事關社會主義成敗的高度來認識,認為“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對我們黨而言,要堅持群眾路線,就必須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必須反對英雄史觀、精英史觀、圣賢史觀。這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歷史觀的基本坐標與政治品質

盡管中國近現代史跌宕起伏、紛繁復雜,人物與事件眾多,但其發展主線與歷史使命是簡單明了、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救亡圖存、民族獨立、主權統一、民族復興、國富民強”,任何政黨、任何政治組織的命運都與之密切相關,對任何人物、任何事件的評價都應該圍繞這條主線來進行,其他的東西再生動、再具有感染力也只能是支流或枝節。因此,確立與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必須以歷史舞臺與現實舞臺為依據,緊緊抓住黨的“歷史使命”與“政治命脈”來進行。簡要說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在于“民族獨立、主權統一、民族復興”,“政治命脈”就在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兩點是我們黨始終強調、堅持不放的,也是簡單明了、確定無疑的。只有緊緊抓住并圍繞這兩個方面思考問題,才能確立起主流的、強大的、經得起歷史與人民檢驗的黨的歷史觀,才能為民族復興、國富民強奠定真正的理論基石。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歷史觀的基本維度、基本坐標就是黨的歷史使命與黨的價值觀,二者是黨在理論上、實踐上、價值取向上的先進性的集中表現。就歷史使命維度而言,自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使命就是“民族獨立、主權統一、民族復興”;實現這一歷史使命之道,就是在民族獨立、主權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建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基本實現了民族獨立、主權統一;通過現代化建設實現民族復興就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與黨的執政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全方位的,也是歷史的。就其內容而言,既包括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成果;也包括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發展與創造更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乃至生態文明成果,最終體現為綜合國力的增強與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就其層次與水平而言,既包括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實現工業、農業、科技與國防的現代化,也包括適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要求,實現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黨的價值觀主要體現為黨的政治立場、價值標準與群眾觀點等諸多方面,最終落實到實現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全面的、具體的,也是歷史的、發展的。就其內容而言,既包括經濟利益(物質利益)等民生問題,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還涉及人的尊嚴的保障、能力與素質的提高與人的全面發展。就其水平與層次而言,包括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這樣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總之,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價值觀為坐標,并將之具體化為“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成效”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度”,以此來確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的簡明坐標與主旋律,如下圖所示:

QQ截圖20140310103343

具體而言,我們黨的歷史觀的確立、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都應該以此為坐標,以“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成效”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度”為標準來進行分析,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若忽視現代化建設,不注重經濟建設與生產力發展,“維護與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會成為空話、套話,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因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是社會動蕩、落后挨打的根源。世界政黨政治表明,執政者如果經濟建設搞不好,就會面臨執政危機乃至執政失敗,近代百年中國與蘇東劇變也許是最好的例證。另一方面,若僅僅注重現代化建設,忽視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改革發展成果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就不符合黨的性質與宗旨,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當今世界政黨政治也表明,一個執政黨,即使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執政業績,從整體上促進了國家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高,但如果處理不好公平問題,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會導致執政失敗,中東和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也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在實踐中,我們黨要正確處理好“現代化建設”與“滿足與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關系,始終使二者保持正相關,克服與避免負相關。我們黨的歷史表明,什么時候二者保持正相關,就能使黨群關系和諧、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忘記或背離這一點、使二者呈現負相關,就會使黨群關系緊張、社會動蕩不安。進一步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這應該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質,也是黨的歷史觀應有的政治品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黨的工作作風與群眾關系研究”的前期成果,項目編號:13&ZD009)

注釋

1、20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03年7月2日,第1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頁。

3《孫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4頁。

4Huntington, S.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398.

5《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頁。

6參見劉逖:《論安格斯·麥迪森對前近代中國GDP的估算:基于1600—1840年中國總量經濟的分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5期,第49頁。

7[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9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頁。

9、13、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285、285頁。

10、15《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1094頁。

11《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

12《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頁。

16、17《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257頁。

18、19、21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505、266、442頁。

22《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9頁。

23《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60頁。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View of History: Its Basic Framework and Main Thread of Development

Liu Honglin

Abstract: The core issue about the CPC's view of history is what kind of view of history should be adopted in order to win th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people.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CPC's view of history, academics must respect history, use modern history as a "platform", and adhere to the Marxist materialism; analyze problems by grasping and focusing on the main thread of history; and adhere to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masses, and approach probl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people. From th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the Party's concept of the masses determines its view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Party needs to respect the history, establish the basic coordinate for its view of history by taking the main thr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masses as the two axes, so as to demonstrate its political quality and establish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

Keyword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political mission, modernization drive, concept of the masses

劉紅凜,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政黨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為政黨政治、執政黨建設、中外政黨制度比較。主要著作有《政黨政治與政黨規范》、《政黨關系和諧與政黨制度建設》、《依法執政的邏輯與理論問題》、《政黨類型與黨內民主分析》(論文)、《黨的執政理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論文)等。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武潔]
標簽: 中國共產黨   歷史觀   主線   坐標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