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社區的自我管理、推動實質性社區的發展,是新一輪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圖為重慶市南岸區南坪街道“社區公共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為社區居民服務,該中心將社區的大部分行政職能加以集納、整合,以求歸還社區的自治功能。 圖片來源:重慶日報
“改革”與“市場”,無疑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關鍵字眼,而“治理”的出現,則成為整個報告的亮點之一。這幾個詞涉及到當下中國一個非常緊迫的命題:在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從“基礎性”到“決定性”的轉變過程中,如何通過社會治理體制等各項具體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建設?
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優勝劣汰是市場的本能。如果說市場會帶來這樣或者那樣的風險,原因并非市場有錯,而在于我們并沒有建立與市場相匹配的國家治理體系。在未來更加深化的市場改革中,建立與市場相匹配的國家治理體系變得非常重要。這一建設指向三個基本任務:一是在政治層面,完善政治協商機制,通過程序來強化公共權力責任,以應對社會壓力;二是在行政層面,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直接回應社會需求,消弭市場競爭所帶來的過度懸殊的利益分化;三是在國家與社會交界處,為社會組織發展提供制度便利,增強社會的自組織能力。
和社會管理體制不同,社會治理體制的提法強調的是多元化手段的使用,強調的是雙向對等溝通。在一個完善的社會治理體制中,政府、市場、社會將構成良性合作關系。因此,與帶有一定管控意味的社會管理體制比較,社會治理體制更關乎“社會”。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全新的社會治理概念背景下,新一輪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有幾項重點工作需要特別指出:
重點一:啟動社會政策改革議程。在以往的改革中,我們經常說經濟政策,很少說社會政策,原因在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做大蛋糕”,但今天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則是“分好蛋糕”。事實上,隨著市場化的推進,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社會政策領域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未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如此,一些地區間的公共服務差異還有所加大。為此,我們必須導入“社會政策”視角,重啟社會政策改革議程,并進行專業化的、精細的社會政策設計。顯然,新的社會政策領域的改革,是三中全會報告所折射的理念。
重點二:推動實質性社區發展。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和重要場域,但在我國改革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社區并不是扮演社會生活共同體的角色,而是主要發揮著國家管理單元的功能。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社區的功能。這其中,要強調社區的自我管理。當然,社區自我管理并不意味著社區不屬于公共管理的范圍,比如商品房小區的公共安全也屬于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產品,而重要的是,在政府供給的同時,社區也可以通過自組織的形式補充供給。如何發揮社區的這種自我管理功能,需要社區居民具有充分的社區精神和志愿精神。
重點三:關注業主議題及其相關的社會沖突。在中國住房改革之后,國家不再直接參與房地產領域的分配活動,城市居民得以根據自身經濟實力和住房需求選擇住房,“業主”一詞漸入人們視野。從制度層面來看,業主議題不能再混同于一般的公民個體,而應該成為單獨議題,并以此為基礎理順我們現有的各種相關法律體系。必須在物權法的精神下,梳理現有各種地方物業管理法規,完善對業主物權的保障體系,在制度層面上疏導可能發生的各種業主物業沖突。在鄰避沖突解決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的是,必須在法律和制度上將各種具有鄰避效應的公共設施列入決策過程中,不能再以模糊的“尊重多數人利益”而犧牲鄰避設施所涉及的少數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