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際競爭力的微觀基礎是企業競爭力,它是各國企業與國外同類企業之間相互比較的生產力。各國企業的競爭力主要由企業的資本規模、經營方式、公司治理和創新能力等要素構成,資本規模和經營方式是企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而公司治理和創新能力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由于東南亞國內企業的總體規模較小,產業技術落后,研發能力薄弱,勞動生產率不高,企業管理水平滯后,跨國化程度較低,因而缺乏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企業。在美國《財富》(Fortune)雜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的東南亞企業相對較少(Fortune,2012)。1997年,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首次躋身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385位。2001年,新加坡偉創力國際公司(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首次躍居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425位。2004年,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456位。2009年,新加坡豐益國際公司(Wilmar International)首次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300位。2012年,躋身于世界500強企業的東盟企業仍為4家。其中,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以營業收入973.552億美元排名第68位,泰國國家石油公司以營業收入796.896億美元排名第95位,新加坡豐益國際公司以營業收入447.1億美元排名第223位,新加坡偉創力國際公司以營業收入294.703億美元排名第372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較,東南亞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步伐仍顯落后。
四、結語
綜觀全球化時代的東南亞經濟發展,各國既經歷了參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也遭受到經濟全球化而引發的巨大沖擊。作為參與全球化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
國際權威機構的研究顯示,盡管有充分的數據表明參與全球化程度高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較高,但是同時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強。作為高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東南亞國家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各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加大,同步性也隨之增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加深。盡管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依賴是雙向的,但它并不意味著相互依賴的雙方是對稱的和均衡的。由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因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屬于非對稱和非均衡的相互依賴。戰后,雖然這種相互依賴關系總體上有所縮小,但未根本消除。東南亞經濟的開放經驗表明,全球化使各國對世界市場的依賴程度加深,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對各國的生產流程、產業升級、對外貿易乃至經濟政策均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