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中國式“錢荒”的對策
銀行自身轉變業務結構。要化解本身來自于銀行業的“錢荒”風險,就必須先從商業銀行自身的業務結構開始轉變。眾所周知,商業銀行是依法吸收社會大眾存款和向企業和個人貸款的贏利性機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貸款獲得的利息與存款支付的利息之間的差額。在我國,無論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利息收入都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它占據了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絕大部分份額。商業銀行在擴大貸款規模最大化收益的同時也增加了自身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風險。避免陷入“錢荒”的風險,商業銀行必須主動轉變自身的業務結構,轉變銀行收入來源的結構。⑥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發展負債業務和貸款業務的同時,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提高以服務中介為主的中間業務的比重和來源中間業務的收入比重,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
允許和提倡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大量社會閑散資金的流動形成了巨大的游資,這筆數額可觀的民間資本由于所有制的問題始終得不到政府部門的認可,甚至是得不到應有的“國民待遇”。民間資本始終不能進入正規的金融系統和銀行領域,找不到出口的民間資本不能通過正常渠道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只能涌向虛擬經濟和黃金、古董、樓房等商品,尋找花樣百出的投機機會,同樣是可以發揮資本作用的民間資本長期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資金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社會的不穩定。實際可以看出,中國市場上并不是真正的缺錢,而是資金的結構性錯配,大量的資金沒有用到正確的地方,形成一種不對稱和矛盾。化解和避免“錢荒”,重要的手段是正確地、合理地利用民間的資本,讓民間資本充分的發揮作用,順利地進入實體經濟,又得到增值和投資的機會。⑦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擴大民間資本投資渠道,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既解決了民間資本投資渠道問題,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監管部門監管和考核指標科學化。造成中國式“錢荒”銀行業缺錢的一大元兇正是銀行監管部門的不合時宜的監管指標,即貸存比。貸存比這一指標延續越來越不得人心,也不合時宜了。在已經存在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的基礎上又規定了貸存比,這更加進一步壓縮了商業銀行可貸資金的規模,打壓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連續17年未變的貸存比率也引發了銀行和金融系統乃至宏觀經濟中的亂象。⑧監管部門應該考慮到貸存比指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應該了解這個指標的缺陷和造成的影響。監管部門應該把主要監管領域放在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以及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考核上,逐漸提高貸存比率,逐漸取消貸存比指標,建立起科學、合理、全面的量化考核體系,并使監管日常化、常態化,避免時點突擊考核造成周期性波動。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中國式的“錢荒”不僅是資金資源的結構性錯配造成的,也是中國經濟權力錯配造成的。這種權力的錯配常見于國企,國企在涉及到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電力、電網、銀行、電信等基礎領域的壟斷,使得中國實體經濟占的成本越來越巨大。影響中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壟斷、財政、稅收和土地四大因素,其中稅收每年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兩三倍,這種顛倒的稅收行為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弊端。其一,過重的稅負使得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逐漸下降;其二,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導致更多資本流入投機和食利行業進而導致實體經濟進一步空虛;其三,實體經濟進一步空虛導致了稅收范圍縮小,政府的稅收量減少,面對剛性支出,政府又加重稅負,形成惡性循環。我們的政府應當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對待實體經濟,絕對不能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應該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方可充實稅收和國民經濟,有效化解“錢荒”危機。政府應該有所作為,從宏觀視角出發,給所有的生產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降低稅負、物流成本和提供給他們以公平的競爭環境,讓產業資本重新站上經濟發展的大舞臺。尤其是在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下,更要阻止產業資本流向金融系統空轉,方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式“錢荒”。
(作者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王健君:“‘錢荒’倒逼 宏調‘刮骨療毒’”,《瞭望》,2013年第26期。
②溫源:“銀行‘錢荒’意味著什么”,《鄉鎮企業導刊》,2013年第8期。
③陳建剛:“貸存比監管過時了”,《證券市場周刊》,2012年第25期。
④田俊榮,歐陽潔:“銀行間市場為何鬧‘錢荒’”,《人民日報》,2013年6月24日
⑤王權:“關于商業銀行拉存款現象的探討”,《經營管理者》,2010年第8期。
⑥董小君:“從‘熱錢’到‘錢荒’:形勢逆轉的原因、影響及應對之策”,《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7期。
⑦李衛東:“我國銀行業‘錢荒’的成因及對策”,《青海金融》,2013年第9期。
⑧魯政委:“貸存比的歷史貢獻與當前存廢”,《銀行家》,2012年第9期。
責編/張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