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我國科技進步的主體,也是產業升級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量。目前受到經費缺乏、研究人員不足等條件的制約,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應從中小企業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規律著眼,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 創新 區域創新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有創新活力的群體之一,具有高度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據統計,中小企業提供了全國大約65%的發明專利,75%的企業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這說明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進步的生力軍。廣大中小企業創新也是產業升級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量。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應從中小企業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規律著眼,突出區域創新在中小企業創新中的提升作用。
中小企業創新現狀
中小企業迫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必須通過企業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來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更為渴求先進的技術、新穎的產品以及開拓新的市場。因此,中小企業創新往往比大企業和科研院所效率更高,成果更為實用,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然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創新仍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制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困難。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中小企業R&D投入及產出情況。目前,由于規模實力不足和資金、人才的制約,廣大中小企業能夠用于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的投入非常有限,與大型企業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無法滿足中小企業迫切的科研創新需求;研究人員的數量遠遠不足,很多小企業沒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很多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創新經驗由于人力成本的限制無法轉化成為科技成果;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先進的科研設備設施,缺乏科技成果形成的必要條件。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創新成果以模仿、改良為主,缺乏自主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無法掌握長久的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很難保持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些制約因素對于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也造成了很多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的瓶頸,甚至導致很多企業被市場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人力物力等條件的制約,但很多中小企業變壓力為創新驅動力,在有限的條件下自覺開展積極高效的創新活動,創新效率往往超過創新資金和人才占絕對優勢的大型企業。可以預見,如果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將產生質的飛躍,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
中小企業R&D經費來源渠道。我國對企業科技創新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也予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企業R&D資金的來源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撥付和資助,應大力發展其他籌資渠道。單一的R&D經費來源渠道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需要,且政府扶持資金主要集中于大型企業和重點項目中,中小型企業數量較多,平均獲得的政府投資資金有限。而作為現代企業創新資金重要來源的風險投資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合理的資本推出機制,發展較為緩慢;企業能夠獲得的境外資金更少。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金融市場改革處于初級階段,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很難從正規的金融市場上獲得資金,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仍然十分困難,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更是遙不可及。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用于科研創新的資金主要來源仍然要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這種方式速度慢、規模小,對于長期性且存在著較大風險的科研攻關工作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對于本身資金就比較緊張的中小企業來說,可用于研究創新的資金非常有限,這制約了廣大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
區域創新系統發展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關系
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有迫切的需要和先天的優勢,但因為資金、人員、環境等問題的制約,在發展中往往力不從心。筆者認為,幫助中小企業走出科技創新困境,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的關鍵在于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能力。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孵化環境,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更多更為有效的引導和幫助,使中小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的創新成果,從而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區域創新系統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中小企業創新的滯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受到外部條件的制約而造成的。要想改變束縛中小企業創新的大環境,可以首先從產業集聚區內做起。產業聚集區作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重點和示范性區域,往往更能獲得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傾斜,更加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而且能夠在取得成功后為其他地區帶來更大的輻射和示范效應。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能為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的發展。區域創新系統環境主要包括硬件設施和軟環境等組成部分,政府應根據所處地域的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等特點,打造適合中小企業創新的區域創新系統環境。硬件設施方面主要有區域地理規劃,資源、交通、市政、配套基礎設施,以及企業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科研設施等;軟環境方面主要有科技創新的政策保障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建設戰略引導規劃、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行政稅收及政策、區域內部企業聯系制度等,另外還包括金融環境和投融資平臺,科學研究和教育制度體系,市場環境和市場基礎,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創業水平及勞動者素質等,還包括完善的信息、管理、財務、法律等服務機構。與整體大環境比起來,區域內創新環境的優化和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有更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能為區域內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解決中小企業創新中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突破瓶頸,極大地拉動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
中小企業是區域創新系統實現創新功能的重要載體。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復合系統,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其中重要一環。在區域創新能力的發展中,大型企業往往承擔起高精技術的科研攻關工作,為區域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中小企業作為區域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樣會為區域創新系統作出重要貢獻。中小企業雖然存在著資金有限、科研能力不足等問題,但其自身的特點反而會使其在區域創新網絡中發揮出必不可少的作用。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經營靈活,轉型速度快,與市場對接較為緊密,能夠及時捕捉市場需求并研發相應的實用新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過程,并迅速將其推向消費市場,從而極大地拓展下游產業鏈的發展空間。大企業通過與中小企業合理的分工、關聯、配套、技術溢出和協同效應,能夠提高效率,優勢互補,產生更加豐富的創新成果,形成優勢產業鏈和競爭核心優勢,推動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中小企業能夠加速區域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和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小企業的創新與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只要走上良性循環,必將相互帶動,實現螺旋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