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發展
區域創新能力是影響區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區域經濟的各個構成主體中,中小企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為了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應該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將與區域創新能力實現協同發展。筆者基于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思路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在產業集聚區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不同規模企業的合作創新。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實力不強,資金較為緊張,而科技研發的前期投入巨大,研發實驗往往周期較長,技術創新的風險較大,中小企業往往難以承受。加之中小企業一般缺乏專業的研究人員團隊、機構和設備,進行核心技術研究比較困難。而大型企業本身實力雄厚,有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也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抗風險能力強,很多大型企業有專業的研發團隊,便于開展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發工作。在產業集聚區中,應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使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根據各自的特點及優勢,針對不同的創新重點,采用不同的創新方式,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從而提升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
作為產業龍頭的大型企業,其創新優勢在于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配備了先進的基礎設施和實力雄厚的創新團隊,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化能力較強。產業集聚區內這些大型和龍頭企業應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實現專款專用,集中力量對主導產業、重點產業中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進行突破,對重要科技成果進行研究攻關,力爭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產業集聚區中的中小企業應揚長避短,發揮自身靈活、快速應變的優勢,依托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對相關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中小企業可采取的創新方式有:對配套技術進行補充研究開發,與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和穩定的供應關系,依托龍頭企業進行發展和擴張,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對引進技術進行二次創新,實現細化分工、進行深加工,努力研發產業鏈下游技術,填補行業空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變化,迅速實現科研成果商品化,豐富產品品種,發揮小規模優勢,小批量生產,便于更新換代,開拓社會民生需求的廣大市場。大中小型企業創新相互補充,相互激勵,采用自主創新、模仿創新與合作創新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戰略,實現群體創新、源優化配置,避免重復建設、惡性競爭,使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發展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產業集聚區內大力發展風險投資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創新資金的不足和籌資渠道的缺乏是中小企業創新的主要障礙,而具有高投入、長期性和高風險性的科技創新活動則更難順利地獲得資金支持。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政府創新資金申請要求比較嚴格,且資助金額不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對中小企業更加惜貸,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也大門緊閉。相比較而言,風險投資是更適合中小企業創新的籌資渠道。目前,風險投資在國內處于起步階段,投資規模較小,投資較少,投資仍然集中于成長、擴張期企業之中。風險投資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確引導。在產業集聚區內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從而解決中小企業創新資金的難題,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一,產業集聚區內的創新環境為風險投資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產業集聚區內,風險投資機構可以獲得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受到較少的行政管理限制;可以更為方便地了解到產業發展方向,找準最具潛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前沿技術,有的放矢地進行投資,產業集聚區的創新環境也可以極大地提高風險投資的成功率,從而打造出風險投資聚集區,為中小企業更加順利地獲得風險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風險投資還能起到以資金投向引導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化方向,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
第二,企業群體創新的模式有利于風險投資機構的生存和發展。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相輔相成,合作創新、群體創新的區域創新體系中,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先對擴張期、成熟期的大企業進行投資,從而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站穩腳跟、了解情況之后,在市場的引導下再面向對資金更為渴求的數量眾多、分工細化和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將投資重心后移,更多地扶持成長期、初創期,直至種子期的中小企業,從而以更低的投入獲得超額回報,極大地促進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具有更大的規模和實力投資于更多的企業,為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儲備。
第三,在產業集聚區內搭建有利于風險投資退出的平臺。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是風險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前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解決風險投資者的后顧之憂,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發揮產業集聚區資源、信息、技術集中的優勢,發展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為區域內非上市股權轉讓交易提供制度便利,加強宣傳服務,搭建交易平臺;并積極幫助區域內中小企業發展其他創新資金籌集渠道,如為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海外上市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
在產業集聚區內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發展環境。第一,政府發揮導向作用,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政府應準確定位,科學規劃,大力發揮導向作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集聚區,轉變發展思路,提高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打造高端產業集群;引導實現集聚區內企業合理的分工協調,打造優勢產業鏈,在集聚區建設規劃上進行合理分工,協作互補;規劃好集聚區內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的關系,加快生產要素集聚,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產業集聚區內的創新資源,為區域創新提供創新源泉。政府應采取一系列推動、治理和創新政策,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的創新。要從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進一步推進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要頒布具體的扶植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并著重推動和促進各項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各項政策要宣傳到位、落到實處、做好服務,為中小企業創新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二,注重創新環境的建設,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政府應注重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優化環境,包括著力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信息環境和融資環境等。一方面要注重硬環境建設,改善基礎設施,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區域環境;另一方面要營造適合創新主體發展的軟環境,規范市場競爭,保護各創新主體的利益,明確創新活動各行為主體的職能、權利和義務,為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提供制度保證。引導企業間創新資源實現共享,包括公共服務機構、信息網絡的建設,學習環境、技術中介服務體系的建立、促進資金合理流動的機制等;推進與集群外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的合作,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擴散、推廣和轉化。在區域創新環境建設的推動下,得益最多的將是廣大中小企業,他們會獲得更多的創新資源,激發出澎湃的創新動力。
第三,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創新中模仿多、自主創新少,這與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有著較大的關系。中小企業技術壁壘較低,技術保密性較差,投入大量資金取得的科技成果很容易被仿制,失去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往往都無法收回創新成本,極大地挫傷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政府應著力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加強宣傳,提高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當中小企業、單個企業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知識產權維權遇到困難時應積極作為,可在產業集聚區內成立中小企業維權服務中心,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避免知識產權流失,保護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創新文化大環境。在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還應構建合理的智力流動機制,促進區域內技術擴散和共享,使中小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到更多的先進技術,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及創新成果的轉化。
(作者為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編/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