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中國戰略 > 正文

中國的“西進”戰略與中美俄中亞博弈

中亞注定是大國博弈的舞臺,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將中亞及其附近地區確定為國際政治的“樞紐”地帶,并以此發展出著名的陸權理論。早在19世紀,俄英兩國就在中亞展開了一場“大博弈”,其結果直接影響了后來阿富汗邊界的走向。冷戰期間,伴隨蘇聯入侵阿富汗,中亞“大博弈”在美蘇之間再次翻版,直至以蘇聯的失敗和解體告終。冷戰后,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蘇聯解體,中國崛起,美蘇兩極對抗格局已不復存在,然而如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預言的那樣,中美俄仍然是世界舞臺的主要棋手。中亞地處連接歐洲和亞洲、中東和南亞的十字路口,自然資源豐富,民族和宗教關系復雜,在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冷戰后中美俄戰略博弈也在此體現得尤為突出。近年來,中美俄都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設想,例如美國的“大中亞計劃”、“新絲綢之路計劃”,俄羅斯的“歐亞聯盟”,中國的“西進”戰略。為何短期內大國如此密集地提出針對中亞地區的戰略設計?這些戰略設想之間有哪些共同點及差異?它們對中國外交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是新形勢下研究中亞地區形勢和未來世界格局變化難以回避的。

一、中亞成為中美俄博弈的焦點

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帶來的美國全球戰略調整,是近期中美俄密集提出各自中亞戰略的主要原因。隨著美國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日期日益臨近,在原有的政策基礎上,中美俄三國分別提出了各自的中亞政策構想。

(一)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

“新絲綢之路”(The New Silk Road)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參議員布朗巴克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和高加索研究所負責人弗雷德·斯塔爾教授于1997年10月最早提出的。2005年斯塔爾對初期的設想進行細化,提出“大中亞計劃”,即美國應以阿富汗為中心,推動中亞、南亞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領域的合作,建立一個由實行市場經濟和世俗政治體制的親美國家組成的新地緣政治板塊,從而保障美國在中亞和南亞地區的戰略利益。2006年1月,美國國務院調整了部門機構設置,將原屬歐洲局的中亞五國歸入新成立的中亞南亞局,“大中亞計劃”全面啟動。奧巴馬政府上臺后,美國外交的重點也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后來,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支持下,斯塔爾又發表了《“新絲綢之路”》報告,進一步完善了美國的中亞戰略設計。

“新絲綢之路”計劃的重點是建設貫穿阿富汗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管線,消除跨境障礙,推動中亞、南亞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綜合發展。項目包括已經建成的烏茲別克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157公里長的雙回路輸電線路、國家環路項目(至2012年底僅余西北部233公里),在連接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的噴赤河上修建的四座橋梁,2007年得到重修的連接土庫曼斯坦的謝爾赫塔巴特和阿富汗的托拉胡迪的鐵路,以及80公里長的馬扎里沙里夫—鐵爾梅茲鐵路等。這些交通網絡構成了支撐阿富汗的“北方交通網絡”。從2009年3月北方通道首條貨運線路開通到2011年4月這一年多時間,它所承擔的對駐阿美軍的后勤支持已從35%上升到50%。美國每周運送的1000個集裝箱中98%是通過烏茲別克斯坦完成的。未來它也將是美軍和北約部隊撤離阿富汗的主要通道。如果“新絲綢之路”計劃成功,則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功能將取代軍事行動占據主要地位。

2011年7月2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印度金奈正式宣布采納“新絲綢之路”計劃。在2011年9月22日聯合國大會期間,希拉里向國際社會進一步描述了“新絲綢之路”計劃,聲稱該計劃的實施將使整個地區經濟走向繁榮,中亞、南亞地區也趨向穩定。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中亞   中美   中國   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