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缺乏包容,俄羅斯的“歐亞聯盟”則欠缺耐心。美國強調自身和盟友的利益,但是對與中俄的合作誠意不足。歐亞經濟聯盟進程目前也遇到了嚴重阻礙,俄羅斯官員抱怨“領導人越是催著我們加快一體化,聯盟內部爆發出來的矛盾就越多”。在梅德韋杰夫擔任總統期間,俄白哈關稅同盟的沖突主要是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間爆發,體現為石油戰和牛奶戰,而如今在俄羅斯的催迫下,“哈薩克斯坦精英階層對整個歐亞一體化項目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過去,所有人都堅信,哈薩克斯坦能憑借較低的稅率從項目中獲益,但現在看來,好處卻并不那么明顯。”中亞地區形勢十分復雜,美俄的教訓提醒中國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戰略“西進”的支撐平臺,但上海合作組織自身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加大。盡管雙方在戰略、安全、經濟利益上存在客觀矛盾,然而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一性質決定了中俄在中亞沒有競爭的主觀動機。歐亞聯盟與上海合作組織地緣交叉、成員重疊、利益交匯,兩大組織關系處理得當將相輔相成,若處理不當則兩敗俱傷。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存在了12年,目前中俄在其中的共同戰略利益進一步擴大而非縮小,雙方不僅享受著避免腹背受敵的戰略安全好處,而且共同戰略利益正從交界地帶和中亞向兩翼擴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獨聯體框架下的關稅同盟、歐亞經濟共同體以及未來的歐亞聯盟,在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方面著力較大,這將給致力于推進地區合作的上海合作組織造成一定沖擊,增加上合內部中亞成員國的離心傾向。長期以來,中俄兩國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側重各有不同,俄羅斯更多地將上海合作組織視作制衡美國的戰略依托,強調其戰略與軍事意義,而中國則強調上海合作組織推動地區經濟貿易的發展職能。在反恐和地區安全保障方面,上海合作組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兩套機制并行不悖,并通過協議進行協同合作。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有較為完備的軍力配備和指揮系統,在應對局部突發事件方面有較強的行動能力。上海合作組織則更傾向于反恐信息情報合作及多邊和雙邊軍演。未來兩個組織仍會并行運轉,但彼此在保障中亞穩定方面的合作可能進一步擴大。而風險在于,如果歐亞聯盟取得成功,可能進一步削弱上海合作組織對俄羅斯的經濟意義,使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從經濟、反恐并重向單一的安全與反恐職能轉變。
結論
從總體上看,中美俄三國都非常重視中亞的戰略地位,重視通過多邊途經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中亞博弈可能成為走向未來多極世界的窗口”。中美俄從不同的方向將中亞與周邊相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殊途同歸,促成中亞區域的互聯互通。在這個大地區交通和經濟網絡中,各國都可能獲益。作為地區最大的經濟體,越開放的區域聯系,對中國越有利。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主題演講,全面闡釋了中國的中亞政策。他明確提出,“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將其視為外交優先方向”,“中國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范圍”,中國未來將與歐亞各國更加緊密合作,加強政策溝通,加強道路聯通,加強貿易暢通,加強貨幣流通,加強民心相通,“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要以更寬的胸襟、更廣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這決定了中國不必在美俄的戰略中進行選邊,也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戰略“西進”,只要政策運用得當,依托上海合作組織的既有平臺,中國參與中亞博弈的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