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確保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基礎
城鎮化建設的效率和效益關鍵看區域內的生產效率,而現代社會的生產效率關鍵是看產業發展的效率,但產業發展又必須依賴于良好的基礎設施,集約的市場和信息環境等。產業是城市發展基礎,城市是產業載體,兩者不可分割、互相影響。贛州市在加快城市擴容提質的同時,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產業平臺,實現了城市和產業共生、共利,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一方面,依托城市做強產業,提升城市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外溢效應,輻射帶動周邊城鄉區域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依托產業建城市,優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完善工業園區的城市服務功能,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就業、住房、就醫、就學、社會保障和生活服務等現實問題;實施“陽光工程”“金藍領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項目,定向、訂單培訓大量熟練產業工人和專業技術人才,解決產業發展的人才保障問題。2012年全市培訓進城務工人員達30萬人次。
聚焦民生,確保城鎮化發展的人本性
城鎮化的目的是滿足人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準備條件,因此城鎮化道路的關鍵是從始至終一直堅持人本性,以人為本,保障民生質量,如此才能實現發展的合法性和可持續性。贛州在城鎮化建設中打破了城鄉藩籬,以促進城鎮公共服務優質化、均等化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整治街巷、發展公共交通體系,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改造棚戶區,推進以廉租住房實物配租為主,公共租賃房等多種形式為補充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實現醫療保障由“制度覆蓋”向“人群覆蓋”轉變,社會保障制度由“單一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生態優先,確保城鎮化發展的環境友好性
生態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保障生態安全基礎上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城鎮化的必然倫理選擇。贛州市在推動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牢牢把握自身生態優勢,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充分利用山水環繞的城市形態,依山就勢,顯山露水;大力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推動了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到2012年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4%。
文化揚棄,確保城鎮化發展的靈魂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精神財富,是人類主體性和意識性的核心表征。城市建筑可以復制,但歷史文化無法復制。文化的傳承讓社會有了生命的連續和遞進,能讓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有歸屬感,也賦予不同地域以個性特色。贛州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挖掘“宋城”“客家”“紅色”等城市文化,傳承歷史文脈、延續城市記憶、保留城市特質,無論是商業街區的改造、街區的整治,還是新區城鎮的建設,都極好地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入現代文化的要素,激發百姓內心的文化火花,將物的文化升華到精神的文化,形成了和諧文明公正的社會風氣,把文化做成了社會發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