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越南的經濟發展狀況究竟如何?

——一個“標準”的小國開放工業化模型

【摘要】自1986年實行“革新開放”政策以來,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越南也走上了小國開放的工業化道路,試圖在短時期內完成人均收入水平和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是自“二戰”以來亞洲地區國家持續不斷地推進工業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迄今為止,在經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洗禮之后,越南所取得的工業化成就將有助于其邁入下一個經濟增長階段。目前,越南不僅已經融入東亞生產網絡中,并且正在進行積極的政策調整,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未來5~10年,越南仍將處于中高速增長階段。

【關鍵詞】越南經濟  工業化  亞洲  越南模式

【中圖分類號】F13                    【文獻標識碼】A

自“二戰”以來,工業化進程在多個亞洲國家持續不斷地被推進是亞洲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顯著特征。越南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自1986年實行“革新開放”政策以來,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越南也走上了小國開放的工業化道路,并從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迅速轉變為中低等收入國家。2001~2010年,越南年均GDP增長速度達到7.3%,高于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2008年,越南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預計2014年將超過2000美元。越南因在上述方面取得的經濟成就而被世人列為“新興11國”或“VISTA”①5國之一。盡管遭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在工業化進程中犯下了一些“錯誤”,但越南今天所取得的工業化成就仍將有助于其順利邁入下一個經濟增長階段。

“標準”的小國開放工業化模型

自英國開啟世界工業化進程以來,工業化不同“范式”之間的主要區分點有三個:

其一是“大國”和“小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差異。這一點主要是市場“規模”在起作用,即大國往往擁有較大的國內市場或具有不斷擴張國內市場的能力,足以支撐工業部門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即使在封閉條件下也可以在一國內部實現工業化。小國則不然,由于經濟規模不足以支撐工業化所需要的市場條件,小國難以在封閉條件下啟動工業化進程,因此,世界上能夠率先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往往是大國,小國則需要借助大國力量(也就是大國的市場),才能完成工業化進程。

其二是“開放”與“封閉”在對各國工業化進程產生的影響或效果上存在的差異。這一點更類似于市場“效率”在起作用。②外部市場的主要作用是彌補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有助于一國加快工業化步伐,因而開放戰略往往成為一國提速工業化的先決條件,如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獲得較快提升。對于小國更是如此,限于一國的市場規模,走開放道路甚至成為小國推進工業化的“唯一”道路。亞洲國家的經驗也證明,較早實行開放的經濟體提前獲得了經濟發展的機會,因而工業化進程比不開放的國家進展得更快些。如亞洲四小龍,在20世紀60年代紛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比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先期實現了人均收入水平和經濟實力的提升。以后東亞其他經濟體也開始轉而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且一直沿用至今,包括越南在內。③

其三是經濟“獨立”問題。由于小國的經濟發展是依附于大國或者說國際分工體系之下,在獲得經濟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接受國際分工體系內在的運行風險,這些風險甚至直接影響小國的經濟增長質量。特別是當地區性或世界性經濟危機發生時,小國很大程度上難免遭其害,其經濟的恢復也有賴于大國的拉動。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東亞部分國家經濟增長下滑,直至1999年之后才由于美國信息產業部門的發展而有所恢復。盡管如此,小國需要把握工業化進程中開放度問題,不適當的開放有可能對本國經濟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盡管存在上述區別,小國與大國在工業化與經濟發展階段上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畢竟小國也需要實現工業化目標,即實現工業部門對農業部門的替代,進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因此,小國在工業化與經濟增長進程中所展現的階段性特征與大國基本雷同,這為我們判定小國的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提供了依據。從目前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階段的研究成果來看,④基本的結論是工業化進程也是主導產業部門的變遷過程,即從農業部門過渡到勞動密集型工業部門,再從勞動密集型工業部門過渡到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部門,或者直接進入服務部門。大國一般會經歷一個相對較長時期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發展階段,小國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是小國缺乏技術研發的實力,在經歷勞動資本密集型工業發展之后,有可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有的國家(如韓國)繼續向技術知識密集型部門推進,有的國家(如新加坡和香港地區)則直接進入服務社會,有的國家(如部分拉美國家和東亞國家)繼續依賴資源出口。

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變化往往存在一些可以用數據來表達的“理論值”或“標準值”,⑤用以標識不同的工業化階段。一是依靠工業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部門發展的經濟體往往具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經驗表明,當農業部門占主導地位或者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1000美元⑥時,經濟增長多表現為5%以下的中低速水平;當勞動和資本密集型工業部門占主導地位,也即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5000美元時,經濟增長率表現為10%甚至更高的速度,如亞洲四小龍和中國;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部門占主導地位,即人均收入水平在5000~12000美元時,經濟增長表現為7%左右的中高速,如目前的中國;當進入服務部門發展時期,即人均收入水平超過12000美元時,經濟增長則又回到5%、甚至3%以下的中低速,如美歐日等發達國家(見表1)。二是結構變動方向。在人均GDP低于5000美元時,工業部門、尤其是制造業呈上升趨勢,達到40%甚至50%的峰值之后,才會有所下降,當人均GDP超過12000美元之后,即進入服務社會階段后,工業部門占GDP的比重會降到較低的水平上,如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制造業占GDP比重在15%以下。三是開放水平變化。實行對外開放戰略有兩種含義:一是積極融入世界市場,但國內市場不一定開放,如東亞國家雖然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但是國內市場的開放進程卻慢于其對世界市場的融入進程;二是國內市場開放,在實行開放的條件下,通常大國的開放水平低于小國,如美歐等發達國家貿易占GDP的比重為20%,且貿易盈余基本為零,小國往往具有相當高的開放水平,很多國家貿易規模超過GDP。

(略)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越南   經濟發展   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