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永遠是個進行時
“很多人認識您,是通過媒體報道,您會不會覺得被標題黨了?”聽到這句話時,一直很嚴肅的王夢恕笑了。“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可能會把一句話斷章取義。我不怕,真理在我這。”他又補充道:“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里。”很多時候,王夢恕的確是個“少數派”。
2003年,南水北調以明渠為主,僅在穿過黃河以及一些城市地帶時使用隧道的規劃一出來,王夢恕就不認同:“這個不行,得改。”但最終,工程還是按照原規劃開工了。“明渠浪費土地,投資從500多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現在還沒做完。95億立方水,要給44個城市供水,等到了北京,也就沒多少了,還要通過隧道引到官廳水庫。官廳水庫的水本來是可以直接喝的,而南水北調引來的水是中水,得處理,這要它干什么?如果埋在地下,不但花錢少,而且是干凈水。”
2007年上海市決定建設滬杭磁懸浮上海機場聯絡線。王夢恕認為:磁懸浮只是一種昂貴的“交通玩具”,不符合“安全、可靠、適用、經濟”四項鐵路標準,不適于引入城市交通。他還寫了篇批評磁懸浮的稿子讓上海一家媒體刊登,媒體要求他在稿件上簽字才能發表。王夢恕沒猶豫,簽了名,“我說的話我就敢負責”。
如今,隧道引水的主張得到了認可和重視;磁懸浮在幾番爭論之后也不了了之、歸于平寂,似乎王夢恕這個“少數派”成功逆襲了。
然而對他來說,少數派永遠是個進行時,他始終在表達“不同意見”。
地鐵站臺要加裝屏蔽門,王夢恕覺得沒必要。“說是怕人自殺,但自殺的能有幾個?本來是2分鐘一趟車,加了門變成了3分鐘。現在,國內的地鐵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豪華,七成的用電量都用在不該用的設備上,只有三成的電用在牽引地鐵上,這是巨大的浪費。現在地鐵設備上了20多個系統,減一半沒什么問題。”
這樣的話一說出來,又是反對聲一片,有的批評很激烈,認為他輕視生命。王夢恕說:“我沒考慮后果,得罪誰我也不考慮,我認為對的就說。”
出身于書香門第的他,在戰亂流離中長大,坎坷的經歷令他性格頑強。曾有人問他對什么體育活動感興趣,他說是拳擊,因為那是他少年時面對欺負的反抗手段。而此后幾十年的一線工作經歷,更讓他在面對困難時,敢于說真話。倔強耿直,也就成了他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