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外媒體根據世界銀行最近一份報告推算,中國GDP總量有望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盡管這聽起來激動人心,但中國一些經濟學家清醒地指出該報告的計算方式并不盡合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世界銀行上月底在美國發布了其國際比較項目(ICP)研究報告。根據報告,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2011年中國經濟規模已經上升到美國的86.9%,占世界總量的14.9%。
ICP是一項全球性統計合作項目,主要目的是測算各種貨幣的購買力平價,以便用購買力平價作為轉換系數,將國內生產總值轉換為用統一貨幣單位表示,從而比較和評價各經濟體的實際經濟規模和結構。
世界銀行稱,2011年的一輪ICP覆蓋了199個經濟體,是迄今對世界各國購買力平價最廣泛的一次測算。
報告顯示,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2011年GDP總量為15.53萬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17.1%。
世行認為,“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緊隨其后。”
報告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空間。有媒體報道稱,考慮到2011年以來中國和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今年中國經濟規模很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在世行報告之前,已經有多家機構和經濟學家預言,中國將在若干年后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今年就會”這種猜測好像太突然了些。
中國財政部下屬的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宗瑜對世行的報告提出了質疑。他說,世界銀行的抽樣多數在中國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而西部地區和農村則較少,考慮到中國東西部以及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購買力等方面的差距,報告結論準確性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法是以美元作為統計單位。文宗瑜表示,從2002年到2012年,人民幣匯率對外升值,但中國國內物價上漲使得人民幣出現貶值趨向。考慮到絕大多數中國人是在國內賺錢,國內消費,以美元計算購買力存在誤差,會夸大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