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縱向切割有助于厘清輸配電成本、削弱電網壟斷,但也存在或大幅增加交易成本、埋下安全穩定隱患等問題;橫向切割阻力相對較小,但不能解決中國電力體系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為此,漸進式改革最有可能,即在保留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的基礎上,調整其權力、理順電價體系。具體而言就是推出直購電,在發電、售電等可競爭領域引入競爭。此舉有助加強服務,提高效率。
而處于電改風暴中心的國家電網公司則對此不予置評。
行政干預多利益難平衡成改革難點
曾參與“5號文”起草的一位權威專家對上證報記者表示,電改經歷十二年輪回,之所以遲遲不能推進,是因為各方利益很難平衡,在決策層內部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尤其是牽涉民生的電價問題,擔心一旦放開,影響重大。
以壟斷電力輸配售多年的國家電網公司為例,近期推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其對民資開放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和分布式并網工程兩大領域,都屬于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的產業,并不涉及其輸、配、售的核心業務,對比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氣巨頭放開其管道或下游銷售核心資產,改革的力度明顯不足。
華電集團公司企業管理與法律事務部主任陳宗法同樣認為,市場化程度低、非公經濟地位低、政府干預力度大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電價信號對電力投資、供求關系、資源配置、節能減排的引導作用。他認為,未來電改最有可能的思路是以市場化改革為原則,在廠網分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競爭性的發電、售電業務與自然壟斷的輸配電業務分離,即以輸配一體、網售分開作為新的突破口。
發改委電力市場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咨詢中心主任曾鳴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用戶直購電之所以推了十幾年成效不大,與包括政府管理、審批機制等在內的市場環境不配套有很大關系。本輪改革推進速度也要看市場的核心作用能否配套。
在專家看來,目前新的挑戰是在大氣污染治理的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首要任務。節能環保要求提高新能源比重,而新能源發電過高的成本與市場化降低電價有矛盾。(記者 姜隅瓊 王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