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但由于歷史原因,早期為了支持工業發展而選擇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策略。如今,雖然我國的農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整體上仍大大落后于工業,而要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三農”問題必須解決,因而我國開始明確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
【關鍵詞】工業反哺農業 “三農”問題 對策
工業反哺農業是指工業通過各種形式給予農村、農業發展以支持和保護,促進其從落后的、傳統的形態向先進的、現代化農業轉變。這是一個仿生學概念,其提出是基于農業曾經哺育過我國工業的發展,并為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當我國進入后工業時期,面對農業落后的狀況,工業有義務對其進行反哺。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還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使農民的人居環境向現代化轉變,也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我國現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必要性
工業反哺農業是基于新中國發展歷史的科學總結與反思。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的變化,大致可以把我國的經濟產業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3年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階段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是處于農業支持工業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前的內戰使得我國工業基本被破壞殆盡,因此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確定了發展工業化的經濟發展目標。但工業的起步與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剛剛穩定的新中國無法直接提供工業化的積累資本,因而我國制定了農業支持工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通過長期高價賣出工業產品,低價收購農業產品這樣的剪刀差來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長期的資金流出使得農業無法獲得持續、長足的發展后勁,而工業恰恰因為得到農業資金的支持而快速發展,逐漸與農業發展拉開了距離。
第二階段是1979年到1987年,這一階段中國處于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這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中國的農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在這一階段改革的后期,國家的工作重心再次轉移到城市之中,政策主要偏向工業和城市,農業的發展速度又緩慢下來。
第三階段是1988年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已經擺脫了糧食不能自足的緊張狀態,進入了供需平衡的穩定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差距擴大、農業落后于工業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而如何發展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成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農業、農村和農民都在長期支援著工業和城市建設,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而面對如今的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事實,工業應該對農村、農業進行反哺。
工業反哺農業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的現實需要。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總體來看,農業的貢獻率要低于工業和第三產業,但實際上,我國的人口數量會持續增加,對糧食的需求將持續增長,而農業生產的自然周期性以及氣候性等因素不可逆轉,因而在轉型期的中國,農業仍然處于基礎性地位,要發展中國的經濟,使中國平穩渡過社會轉型期,必須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
我國在遭遇金融危機后,需要通過拉動內需來抵御金融危機給經濟帶來的沖擊,而在城市消費基本飽和的情況下,如何拉動農村消費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農村之所以消費需求不高主要是因為農民收入不高,缺乏足夠的消費能力。因此要拉動農村地區內需,就需要提高農民收入,積極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讓農民獲益更多才能夠增加其需求,進而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是提升我國農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入,我國的農產品不僅要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農產品進行競爭,還要與國內市場的進口農產品進行競爭。這種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與質量兩個方面:在價格上,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這也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優勢僅是在勞動力成本上,除此之外,我國的農產品并不具備其他價格優勢,而且由于土地資源的限制,一些土地密集型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反而要高于國外;在質量上,我們的農產品也并沒有占有多大的優勢。造成我國農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原因之一是國家長期以來實施重視工業、忽視農業的發展政策,因此要想中國的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競爭環境中獲得優勢,必須對其進行政策性的扶持,而相關工業產業也應為其提供有效的防護和支持。
工業反哺農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具體實現路徑。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擁有眾多的農業人口,農村、農民以及農業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國家為促進農業發展也積極制定鼓勵農業發展的政策,但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是長期形成的,消除城鄉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國家的一些財政稅收政策依然存在濃厚的傾向城市的色彩。國家也意識到“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因而開始制定了一些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實際經驗和深入調查,這些政策最終卻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而且由于監督執行機制不完善,也使得一些反哺政策并沒有發揮效用。進入新世紀,面對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被正式提上國家日程。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要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是一個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策略,這一策略將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策略更加具體化和明晰化。
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現狀及分析
國家政策層面。我國開始真正重視農村、農業發展是在21世紀初,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而從2004年至今,每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這一系列政策方針都體現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并形成了基本的以工促農和以城帶鄉的建設制度構架。
國家財政投入方面。在農業投入方面,我國自2004年開始在國家財政上重視農業投入,總體上看,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增長率基本上都要高于財政支出和收入的增長率,這表明國家在農業財政支持上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健的政策。但從農業支持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我國的農業財政投入還略有不足,2004年國家“三農”財政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8.2%,但2005年和2006年卻都低于8%,2008年至2010年雖然都達到了9.5%,但卻一直保持這個比率沒有增長。而且我國在2010年農業財政支持僅占農業GDP的21.1%,這與發達國家對于農業財政的支持大都占農業GDP的50%的比重相比,依然具有較大的差距,目前從中國的發展來看,還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的投入水準,但這也說明我國的農業財政投入還存在著一定的提升空間。
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方面。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也是“三農”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囊括了農民就業、教育、衛生等多個方面,在國家提出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后,2003年我國農村從事農業的人口就業率有所下降,這說明部分農村轉移了勞動力,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取得較好開局。但在2007年到2010年間,從事農業人口的負增長率逐漸開始回落,從2006年的最大值-4.49%到2007年的-3.79%,再到2008年的最低谷-2.63%,之后一直保持在-3.3%左右,這些數字變化反映出的不穩定,說明我國在如何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考慮。
在教育方面,我國的農村受教育人口數量和教育質量都有所提高,并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但與此伴隨而來的是農村從業人口的流失,越來越多的受過教育的農村人口往往更愿意去城市發展,這也使得農村難以留住人才,國家還需要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愿意留在農村發展,投入到農村建設中去。
在醫療衛生上,從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后,我國農村的基本醫療設施增加,衛生人員數量基本呈增長態勢,醫療水平有所提高,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在農民收入方面,從相關調查數據來看,我國的農民收入自2003年到2010年都保持一個較快增長的狀態,而在城鄉收入差距方面,自2001年就有縮小的態勢,但自2005年后,這種差距的減小更加明顯,這也說明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開始出現成效。但與大多數國家保持在1.5:1~2:1的差距水平相比,我國在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還處在3.19:1的較高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