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市經濟發展的問題分析
錫林浩特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并且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轉型,錫林浩特市對新型工業的資金投入比例不斷加大,政府也不斷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由于錫林浩特市的發展速度過快,經濟基礎較弱,趕不上發展速度,使得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遇到困難,特別是2011~2012年期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產業升級、設備更新、投資環境改善等方面很難有大的突破和作為。
錫林浩特市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從錫林浩特市的經濟增長數據可知,建立在低水平的工業基礎之上看似基礎雄厚的工業,產業結構的層次較低,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如煤、油和各種稀有金屬礦產的直接開發利用,很少進行深加工,科技含量缺乏。
其次,錫林浩特市的產業鏈長普遍較短,高水平項目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缺乏,例如:牛肉干、冷鮮肉和肉脯的加工很少,牛羊乳業發展緩慢。
再次,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主要還是依靠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支撐,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未發展成體系,不成規模。
第四,雖然豐富的礦產資源被逐步開發、利用并轉化為該地的優勢經濟,但對水資源的利用量大幅度增加,水資源的缺乏已成為制約錫林浩特市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最后,礦產資源的開發,過度的放牧,使得大面積草場遭到破壞,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這些發展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都會成為制約錫林浩特城市發展的瓶頸。
經濟發展問題的成因分析。錫林浩特市經濟發展中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錫林浩特市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采,沒有一定的規劃和節制,并帶動經濟發展過熱,而其經濟基礎又十分薄弱,設施陳舊且改進困難,使得資源浪費非常嚴重,發展速度無法提升。
其次,錫林浩特市屬我國西部地區,各行業的尖端人才稀缺,交通運輸相對閉塞,物流業不發達,使得農牧業產品進行深加工困難,不能暢銷全國,即使近些年發展迅速,依然無法改變這個現狀。
再次,該市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全面,對礦產資源和草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沒有合理的規劃,草場退化,水資源匱乏,草地不斷沙漠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最后,旅游資金和旅游開發與管理的高級人才缺乏,吃、穿、住、行、玩等旅游配套不足,旅游景點的特色顯現不出來,難以滿足旅客需求,致使旅游經濟發展緩慢。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錫林浩特市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成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從根本上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促進該市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錫林浩特市經濟發展問題的建議
筆者通過研究近幾年錫林浩特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運用市域經濟關聯效應、資源優化配置效應和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對錫林浩特市經濟發展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思路和建議。
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主線。“無工不富”,發展區域經濟,最終要靠工業,錫林浩特的“風”是內蒙古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近地層熱量交換、農田蒸散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植物授粉和繁殖。風能是分布廣泛、用之不竭的能源。中國盛行季風,對作物生長有利,尤其是在內蒙古高原、東北高原。要把有污染的、不環保的工業剔除,取而代之以現代的、新型的、清潔的工業,充分利用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取代傳統的有污染的能源。如果轉型成功,內蒙古的經濟增長仍然將走在全國的前列。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設備投資,不斷地健全基礎設施,推動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礦產資源的開發應該有合理的規劃,不應該一味地追求發展速率,要形成“工業、居住、生態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思路,把生態保護和景觀建設相結合,融入工業建設設計當中。
促進現代農牧業發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牧業的發展,應該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建設生態型綠色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的,大力改善農牧業的生產條件,以現代工業方式推動其產業化經營,提升農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農牧業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要加快建設農牧業的基礎設施,培育設施型和避災型農牧業,發展旅游觀光型農牧業,比如建設農家院等。其次,要提升農牧業裝備的機械化水平,農牧業災害率的降低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必須作為要大力抓的重點工作。再次,要推進牧區水利建設,水利的建設要以節水灌溉為主,同時,要大力發展高產飼料業,加快投入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節水高產飼料的種植面積,獲得更多產出。最后,還要繼續實施國家和自治區的各項補貼政策,涉及牧業機械、燃油、棚圈和草場圍欄建設等方面。
發展具有民族文化風情的旅游產業。內蒙古的民族文化風情在我國是最獨具特色的地區之一,蒙古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中有著光輝的一頁。但由于自己生產生活的特點,元代以前在建筑上反映的是可移動的蒙古包,固定的永久性的建筑不多。元代建筑延用宋代建筑風格,近幾年很多建筑師都在不同程度地研究、探討和實踐蒙古族建筑風格,我區各個城市都在為創造蒙古族建筑風格而努力。內蒙古的旅游文化風景讓人心儀,但是,作為旅游風景區,也不乏可挖掘的商業價值。只有把內蒙古的民族文化風情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才能提高內蒙古旅游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對于自治區而言,其旅游資源在全國都是獨具特色的,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美麗的草原風光和鮮明的蒙古民族風情;另外,來內蒙古觀光的不僅僅是國內旅游者,還有大批國外游客,對他們的需求進行分析可知,來內蒙古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領略蒙古大草原的遼闊和高遠,體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民族風情。在旅游產業的發展方面,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旅游品牌的宣傳力度,發展旅游體系產業,突出蒙文化特色,加強旅游景點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給旅游者創造安全、文明、優美、舒適的旅游環境,有助于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二、三產業,對產業進行優化升級。發展牛羊乳品的發酵釀制品加工、皮毛制品加工和肉食產品加工;對牧民宣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規范草地使用權流轉價格機制,有利于草場的合理利用,也能夠為牧戶進入二、三產業提供技術保障。通過增長極的迅速發展,進而產生擴散效應,逐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但是仍然只能打造出最具獨特氣息的幾個精品區。近年來,自治區在中央大力扶持下,實施發展工業經濟和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戰略,充分利用黃河文化和歷史文化等獨特的旅游資源,擴大招商引資,加強區域合作,推進自治區由旅游文化資源地向旅游文化產業地的跨越式轉變,實現旅游與文化更好地融合,努力把旅游文化產業培育成全區的一個支柱產業。
引進各行業頂尖人才。加強科技人才和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設,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廣泛與農牧業科研單位進行合作交流,提高產業效率;還可以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著資金、技術、信息回來創業,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加大招生單位的招生自主權,以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招生單位應該注重文化產業管理類專業招生的專業化和標準化,在筆試和面試上,提高考核的水準。
(作者分別為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韓露(實習)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