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安全形勢以及亞洲未來發展方向,始終是國際熱點話題。
亞洲“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資本流動盛宴”已經結束;“有爭議的歷史的遺毒,加上缺少解決邊界爭議的國際機制,使得亞洲地區看上去越來越有火藥味。”類似的言論頻頻見諸某些西方媒體。
與此同時,還有西方人煞有介事地使用“亞洲之春”一語來談論今日亞洲:南海的對峙在持續,朝鮮和韓國怒目相向,日俄之間還為四個島嶼的歸屬角力,伊朗周邊局勢復雜,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可能會成為新的熱點……
“駭人聽聞的悲觀論調是在杞人憂天,是一種投降主義,我們對此應該加以辯駁。”一位權威人士分析全球形勢時講的這句話,對于看待亞洲問題也具有一定啟示性。
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增長動力不足的背景下,亞洲國家依然牢牢保持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領頭羊地位。多家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與預測給出有力證明:據彭博社統計,在一季度全球經濟增速排名前10的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占據了7個。亞洲開發銀行在最新發布的年度經濟報告中預測,今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2%,高于2013年增長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指出,亞洲仍將是全球增長的引領地區之一。
事實勝于雄辯。探尋“亞洲奇跡”的奧秘,不能一味在經濟層面尋找原因。亞洲依然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始終是主流,通過協商談判處理分歧和爭端也是大多數地區國家的政策取向。
看大勢者,必先觀主流,歷史地看,普遍聯系地看。
美國《外交》雜志一篇文章指出,讓亞太地區顯得如此重要的不是它龐大的規模,而是它發展的軌跡。
的確,深入領悟亞洲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聚積起來的智慧,才能把握住亞洲發展前景。依據西方國家關系史推衍出的幾個簡單公式并非萬能的。癡迷于這些公式,或者是自以為是催生的愚鈍,或者是搬弄是非、混淆視聽的別有用心。
當然,亞洲的現實風險和挑戰也是不可回避的。個別國家在發展道路、經濟增長等方面遭遇瓶頸,歷史問題和領土爭議問題引發了矛盾。亞洲究竟該怎么辦?亞洲人民在實踐中尋找著答案。困難面前,更需要大局觀。塑造亞洲更加美好的未來,亞洲國家尤當求大同,講團結,增互信,促共識。
亞洲積極解決自身面臨的安全與發展挑戰,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西方人士理應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不要不負責任地唱衰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