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市場經濟以供求規律為內在的依據,以價格為杠杠,因此,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必須擁有微觀經濟決策自主權,必須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第二,政府對企業的作用主要是宏觀調控。首先,政府的宏觀調控必不可少,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單靠市場調節不能實現資源在企業間的最優配置,必須發揮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其次,政府的宏觀調控不能侵犯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政府應通過政策指導、經濟協調和經濟杠桿的調整等實現對企業的宏觀調控,不能憑主觀意愿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
政府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科學界定政府職能—政府發揮有效作用的前提。政府職能決定了政府活動的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政府職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③。一是經濟調節,主要指政府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輔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促進國民經濟的優化升級。二是市場監管,主要指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督,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三是社會管理,主要指政府要依法規范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四是公共服務,主要指政府加強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才能正確發揮政府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中作用。
增強宏觀調控職能—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引導。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如“非公經濟36條”、“中小企業29條”、“民間投資36條”。但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卻不理想,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政策貫徹不透明、不規范。有些民營企業反應有些政策不知何時實施以及如何實施。二是政策落實打折扣,受惠的企業往往只有幾家,很多民營企業達不到政府要求的政策標準。民營企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政府改善政策環境。政府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從宏觀指導上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環境④。例如,2012年國務院各部門出臺了42項“民間投資36條”實施細則,各有關職能部門應進行深入調研,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抓緊推出一批民間資本在能源、電信、鐵路、金融等領域能夠參與建設的具體項目,不斷增強民間投資意愿、擴大民間投資比重,形成一批成功案例并進行推廣,從而有效破除阻礙民間投資的體制性障礙。
增強服務職能—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公共服務。民營企業轉型升級能否順利實現取決于它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政府要為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改善政務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把服務發展放在工作首位,多服務,少干預,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確保服務到底。⑤應打破行政壟斷、繼續清理和廢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行政性審批,從而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政府部門必須樹立親商理念和開明作風,大幅度削減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實行告知承諾制和首受部門負責制;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建立面向全社會的信息公開制度,把對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向全社會公開,讓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了解熟知,為維護自身權益創造條件。
其次,改善市場環境。政府應逐步消除針對民營企業行業準入方面的歧視政策,打破現有的“玻璃門”現象,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政府協調降低銀行的貸款門檻,使民營企業在投融資方面不再遭遇“次國民待遇”⑥,加強銀企合作,二是全方位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信貸擔保體系;進一步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嚴肅查處亂收費、亂罰款及各種攤派行為;通過嚴格執行稅收征管法律法規和加緊推行所得稅并軌,降低所得稅稅率等措施,進一步減輕民營企業社會負擔。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