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評估是檢驗公共政策質量和水平的基本途徑。一般而言,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應有一個或多個相對確定的政策目標,否則就不能稱其為完整的公共政策,其價值和意義也就無從體現,而政策評估則在這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一項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之后,必須檢視它的政策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制定與執行的實際效果怎樣,是否與制定及執行該政策所花費的人力、財力、物力成正比,該項政策是否會產生非目標領域的效果,以及是否存在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等等。因此,一項公共政策能否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是否具有較高的體制效率,以及能否合理地配置和優化社會資源,必須由一種科學、規范和有效的評估途徑來加以保證。
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都希望政策能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然而,這往往并不由政策主體的主觀愿望所決定,而是受到政策自身特性和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那么,如何檢驗和評價公共政策的質量和水平,由誰承擔這項職能,就成為公共政策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現代政策評估就是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善,目前的政策評估已初步形成一些較為有效的理論和方法,并逐步承擔起檢驗和評價公共政策優劣的重要使命。實踐證明,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政策評估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已成為決定和影響公共政策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政策評估是決定公共政策延續、改進或終止的重要依據。在不同的決策體制下,公共政策延續、改進或終止的機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在獨裁或專斷的體制中,新政策的制定和已有政策的延續、改進或終止,主要是由領導者的意志所決定,這種政策的變化和發展往往具有不可測性,因而政策評估者對公共政策發展的影響力就大為降低。但是,在現代責任化政府體制下,公眾和政策環境對決策者形成的巨大壓力,使其不得不將對公共政策質量的考量置于最優先的位置,并希望通過高質量的公共政策來維持其領導地位的穩固和政權的延續。因此,現代責任化政府體制也構成了規范的政策評估體系建立的制度基礎。
通過政策評估,公共政策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向:首先,政策延續,即政策問題尚未獲得解決,政策目標還未完全實現,而實踐證明政策本身是卓有成效的,政策的延續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政策效果。因此,公共政策將以原有的性質、形式和內容繼續執行或存在下去;其次,政策改進,即決策機構或決策者針對政策執行過程中所遇到的新情況和新變化,或是通過對政策問題認識的深化,或由于政策環境和政策系統的變化,而對公共政策作出的相應調整和修正;再次,政策終止,即完全停止政策的執行,終止政策的使命。政策終止有兩種原因,一是政策問題已獲解決,政策已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二是由于政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已證明政策存在嚴重缺陷,政策改進已無可能,只有制定新的政策來替代。上述各種政策取向都需要建立在對政策全面、系統的分析基礎上,這也是政策評估作用的直接體現。
政策評估是保證合理、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已受到資源短缺嚴重影響的今天,保證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社會需求正日漸強烈,這些都構成了重視政策評估及其研究的有利時代背景。從本質上看,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分配或再分配。但是,公共政策的這種分配功能并不能充分保證資源配置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它需要一種特定的評價體系去檢驗和修正。事實上,在任何一個社會體系中,資源稟賦都是有限的,所以資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對決策者、政策執行者和廣大公眾而言都具有特殊重要性,而規范的政策評估就是正確判斷、評價資源是否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通過政策評估,能夠對政策系統所產生影響的各種信息加以反饋,從而確認每項政策的實際價值,并據此決定和調整各項政策的資源分配順序和數量,以滿足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要求,在保證最大程度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基礎上,尋求最佳的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