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潮”重創銀企關系
以民營企業為主要經濟支撐的浙江,在發展過程中曾長期得益于浙商群體自身的誠信傳統和良好的銀企關系。但記者近期在杭州、溫州、紹興等地調研發現,銀行和民企之間關系已從“蜜月期”步入“緊張期”。
“信用,曾是我這代浙商最美好的回憶。”溫州眼鏡龍頭企業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回憶說,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溫州,企業家剛開始做生意,互相借錢幾十萬,就放在編織袋里拿走,連數都不數。“后來企業有了出納、會計,相互資金往來就正規一點,但打一個電話,一天之內借個上千萬也沒問題,連借條也不用寫。”
但在2011年9月,曾因資金鏈斷裂,身背20億巨債無力償還的胡福林出走美國,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跑路潮”標志性事件,此外,各地也不時出現民營企業主出走事件。盡管胡福林經多方勸解后回國并致力于企業重組、慢慢還債,但他坦承,當年溫州企業主的“跑路潮”,為當前銀企關系陷入僵局開了惡例。
在溫州,記者對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及浙江本省的臺州銀行、溫州銀行等多家駐溫州機構的負責人采訪了解到,各銀行普遍對民營企業感到“憂心忡忡、顧慮重重”。建設銀行溫州分行一名負責人說,“尤其是眼睜睜看到一些欠債不還的企業主,將資產轉移到親戚名下后,任由企業破產也不還債,個人照樣瀟灑生活,我們都快氣死了,還拿他沒辦法。”
“2008年后一段時間,銀行追著企業放貸款;2011年以后一段時間,企業求著銀行放貸款;最近來看,銀行對民企到了又憐又恨的地步。”農業銀行溫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銀行前兩年的利潤就拿來填這幾年的不良貸款了。”
銀企之間破碎的信用關系直接影響到信貸質量的下降。統計顯示,當前浙江不良貸款“雙升”態勢令人擔憂:截至6月末,全省不良貸款余額1356億元,比年初增加157億元;不良貸款率1.96%,比年初上升0.13個百分點。從企業看,新增不良貸款多集中在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不良率分別較年初上升0.4和0.37個百分點。從區域看,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于寧波、紹興、溫州和金華。
銀企“互不信任”危及實體經濟
記者調研發現,當前,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信用體系受到破壞后,已經對金融市場各方、企業信心、實體經濟等多方面帶來不利影響,亟待引起重視。
在不良貸款持續攀升、資金鏈擔保鏈風險持續影響下,浙江原有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遭到較大破壞,不僅銀行與企業之間互不信任,銀行之間、企業之間也互不信任。溫州市政府今年4月專門下發文件,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同進共退”行動,目的就在于協調不同銀行采取一致步調;紹興諸暨市實施逃廢債“黑名單”制度,通過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定期向社會公布當事人姓名、住址、未償債金額等信息,并限制他們的高檔消費和出行,也在當地產生了強烈反響。不少企業主感嘆,過去“一個電話借幾百萬”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現在借幾萬都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