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放得下”,更要“管得好”
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韓立明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是否到位,實質在于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的問題能否解決。
打開為民服務的“心窗”
地方政府的工作直接面對群眾,堅持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加快職能轉變,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打通這“最后一公里”,對于我們開展實際工作至關重要。
部分企業和群眾反映,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只說不好辦,不說怎么辦”、“為了不出事,寧可不辦事”的現象依舊存在。轉變政府職能、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關鍵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破除官僚主義的“心障”,打開為民服務的“心窗”,以心與心的交融、心貼心的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樹立政府公信力。
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服務必須緊貼群眾、重心下移,做到凡是基層能辦的、放下去能方便老百姓的事項都要下放,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使轉變政府職能的成效真正落到“末梢神經”。
今年,國務院組成聯合督查組嚴查“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問題,就是針對部分政策落實環節多、進度慢的現象,下決心解決一些地方和部門對“抓落實”認識有偏差、作風不扎實以及由此反映出來的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弊端。當前,中央政府轉變職能,下放了許多權力。下一步關鍵要看地方,如果地方政府改革不及時跟進,簡政放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清除辦事冗繁的制度藩籬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南通市政府建立完善了工作推進、協調、督查“三大體系”,緊扣群眾需求,在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大力簡政放權、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上系統探索、分步實踐,進一步精減了審批事項,提升了服務效能,規范了行政行為。
首先,有效整合并完善政務中心、綜合電子監察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四個平臺,組織65個部門進駐市政務中心,822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納入中心管理,實現“部門許可職能向一個科室集中,審批科室向政務大廳集中,審批事項向網上辦理集中;事項進駐大廳到位,審批授權窗口到位,電子監察到位”。在抓好市級層面的同時,著力構建市縣鎮村四級便民服務網絡,實現便民服務全覆蓋。
其次,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市級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三輪清理削減,將原有的542項核減至351項,減幅達35.24%;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推進并聯審批、綠色通道審批;停收、減免、降低78項涉企收費;推動簡政放權“回頭看”,及時督查了解職能下放、歸并以及流程優化、成本降低落實情況。
最后,在實現清單管理上下功夫。對政府各部門的行政權力進行全面梳理,編制出臺市級政府行政權力清單、行政審批目錄清單,亮出權力家底,切實做到該管的管住、該服務的服務好,確保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高效運行。同時,率先出臺《化工生產企業環保準入負面清單》,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導向。
著眼于增強市場活力簡政放權
腐敗的根源在于權力缺乏約束。實踐證明,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好比把政府的權力關進了制度的籠子,有利于建設有限、有為、有效的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下一步,我們將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著力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政府行政權力清單、投資審批“負面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5張清單”,建立規范透明高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切實做到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實現“清單之外無審批”、“目錄之外無收費”,為市場和企業松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規范、公開、優質、高效、便民的一流政務服務平臺是基礎。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鞏固提升政務服務中心平臺、做優做強網上審批服務平臺、健全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建立政府公共服務平臺、規范拓展政務服務信息公開平臺,著力構建具有南通獨特競爭優勢的科學政務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強化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著重加強區級政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接權”能力。
當前,簡政放權要圍繞增強市場活力這個著眼點,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整體發力、系統推進。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深化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暢通重點建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深化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進一步激發群眾創業熱情和市場創新活力;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深化開發園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行“園內事園內結”制度,提升園區行政效能和發展活力;深化民生領域行政服務改革,優化醫療、就業、住房等民生領域服務事項的辦事流程,推動便民服務事項進社區、進村居,方便群眾辦事。
“放權”不等于“不管”。權力“放得下”,還要確保“管得好”,切實做到“放管并重”。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體系,出臺專項監管辦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健全政府責任體系,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明晰市、區兩級責任關系,防止出現重復監管和監管真空現象;完善行政執法體系,開展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領域綜合執法試點工作,推動市場監管重心下移;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制度,實現社會共同治理;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加大對事關發展環境、百姓生活、政令暢通等突出問題的行政問責力度,防止腐敗行為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