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隱性創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隱性創意經濟在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較仍有很大的差距。為了使我國隱性創意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分析我國創意經濟基礎和發展情況,并積極引進其他國家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尤其是創意園區建設的重要經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以宣傳為先導,營造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隱性創意經濟、隱性創意產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是很新鮮的詞匯,對創意經濟在發達國家的發展情況以及它與傳統經濟的差異更是知之甚少,也無法預見創意經濟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十分關鍵。要通過各種媒體多渠道立體化地宣傳隱性創意經濟目前的發展情況,尤其是隱性創意經濟的經濟拉動優勢,盡可能地擴大隱性創意經濟在本地區的影響。網絡是最不容忽視的宣傳平臺,創意經濟園區要構建自己的網絡平臺和相關行業網站,多方位擴大隱性創意經濟的影響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多種標志性的活動,來擴大隱性創意經濟的社會影響。比如,定期舉辦以創意為主題的研討會、交流會、大獎賽等。高校是培養創意經濟人才的搖籃,上述活動要深入到各類藝術院校。鑒于目前我國大學創意經濟人才的培養還較為滯后,宣傳引導對高校畢業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選擇、對于隱性創意經濟的人才規模擴大和質量提高都十分重要。
第二,以政策引導為保證,加速隱性創意產業發展。發達國家及地區的成功經驗表明,隱性創意經濟是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既需要借鑒先進的經驗,也要有細致的調查和研究。各省要摸清本區域內近年的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情況,明確本區域內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制訂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時,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效應也很重要,要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體系,將產業鏈延伸,強化產業輻射功能并完善創意產業集聚區。此外,還要重視發揮政府的組織作用,對本地區隱性創意經濟進行統一規劃和整合,優化創意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動創意企業的發展,強化行業間的合作和協調,增加創意研發的人力和財力投入等。
第三,以資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服務為手段,為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搭橋鋪路。隱性創意產業是新興產業,企業在起始階段都存在規模小、資金少等問題,獨立生存的能力還不強,在這個關鍵階段,良好的服務環境尤為重要。另外,不同于傳統經濟,智力和技術密集型是隱性創意經濟的特征,創意人員尤其關注文化、環境和服務水平。因此,發展隱性創意經濟時,配套的公共服務業要先行考慮,先行發展。此外,還需要發展創意經濟發展的網絡服務平臺,便于業界的交流互動,為創意企業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務。⑥
第四,以資金扶持為動力,拓寬隱性創意經濟發展渠道。創意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智力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很多創意企業在起步時,資金是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創意產業由于存在投資風險,要想獲得銀行貸款絕非易事,融資也有難度。以河南為例,在創意產業中,小企業仍然占大多數,規模大的企業很少,資金缺乏是這些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需要省、市政府制定相關的發展扶持政策,對這些企業在金融政策上給予充分傾斜。但僅僅依靠政策的推動來解決創意企業的資金缺乏問題還遠遠不夠,要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投資,解決隱性創意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后顧之憂,只有如此,創意產業才能更長遠、快速和大規模發展。
第五,以人才培養為龍頭,壯大隱性創意經濟人才隊伍。具有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的人才隊伍是隱性創意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創意人才數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創意人才培養任務十分艱巨。創意人才的培養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在培養時要通盤考慮短期和長期效應。創意經濟是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發展前景良好,要充分發揮本區域內的大學人才優勢,加快培養創意人才,可以嘗試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和平臺,諸如提供獎學金、產學研一體化、提供實踐基地、組織作品展覽、邀請創意精英講座,建立高校和創意企業合作等,使學生盡早接觸創意經濟,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甚至較早地融入業界。另外,還應在課程體系之中,單獨設置有關的拓展課程,促進創意學校與企業聯合,探索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我國經濟環境與歷史發展特點有別于英、美、法、日等發達國家,這也決定了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發展之路要汲取經驗,但又不同于這些國家,我們要立足國情,通過采用宣傳、政策、服務、財力、人才等措施,多管齊下,實現我國隱性創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南省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項目編號:2014149)
【注釋】
①徐丹丹,宋欣,張維昊:“國外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支持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17~18頁。
②張婷:“歐洲隱性創意設計經濟發展現狀、特征及借鑒”,《商業時代》,2012年第5期,第15~16頁。
③俞思念:“創意文化與創意經濟在當代中國的興起”,《學習論壇》,2011年第4期,第25~26頁。
④張乾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盈利模式”,《新聞前哨》,2012年第1期,第43~44頁。
⑤李剛:“文化創意產業對轉型城市的影響與內升路徑”,《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1期,第65~66頁。
⑥趙佳琛:“做大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轉型跨越發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19頁。
責編 / 于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