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注重教育公平,主張普及各種教育。孫中山特別強調教育的普及意義,注重教育的公益性質。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之后,孫中山對社會主義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并對教育公平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同是作為社會上的人,富貴家庭子女可以接受教育,而貧困家庭不能接受教育,這是社會的不平等,“社會主義學者主張教育平等,凡為社會之人,無論貧賤,皆可入公共學校”。⑤人不能選擇出生在富貴之家還是貧賤之家,作為個體的人如果因為所出生家庭的富或貧,就決定其是否能夠受教育,這是不公平的。
由于國民教育的不公平還會進一步加劇社會的不公平,這在根本上與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價值理想是相背的。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保障社會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公平的重要標尺。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投入經濟資源,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進而實現社會公平。
孫中山還主張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盡可能大地使每個人都接受教育,發揮其聰明才智,甚至可以分設各科專業,即使先天資質有些問題的學生也應該盡力滿足他們受教育的愿望,為國家培養出大量合格的建設人才。⑥
孫中山還從近代中國教育的嚴重不公和極端落后的現實國情出發強調普及教育的重要性。1912年孫中山在杭州演講時說,教育嚴重不公是由于教育不能普及。他指出:“吾國雖自號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無力者,頗不乏人。其故在何?國家教育不能普及也。”因此,只有實現教育的公平,保證每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在實踐中建立和完善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使民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才能做到消除貧困落后,從而達到國富民安。
強調教育救國的實用價值。近代歷史發展表明,教育在推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教育日益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自世界進入近代發展軌道后,各國都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孫中山有著長期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海外生活經歷,他認識到教育對于一個民族振興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始終認為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只有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尤其像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中華民族。
孫中山明確指出,凡是真知卓識,都是通過科學總結和驗證而來的,都是真知識。我們現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就是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制度、培養優秀人才的制度,這樣我們可以節省追趕發達國家的時間。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寫道:“今日文明已進于科學時代,凡有興做,必先求知而后從事于行,則中國富強事業,非從事業于普及教育,使全國人民皆有科學知識不可。”⑦
孫中山還強調教育救國是基于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更新。傳統的中國式教育就是國家將知識分子束縛在考據、誦經、解讀經典的范圍之內,嚴重鉗制知識分子的思想、抑制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孫中山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弊端所在,明確提出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并不能培養出真正的現代化建設人才,過去教育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遠離社會現實的經典考證、解讀和傳誦之中,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新式的教育應該研究新思想和創造新技術,通過新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護國運動之后,孫中山在杭州的一次演說中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問題。他還對傳統的學經講典、勞神費時、于事無補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和批判。孫中山反復強調以發展教育為手段來救國,但是他強烈反對將受教育作為升官發財的工具。他指出:“吾國人最喜做官,不問其所學如何,群趨于官一途,所學非所用,是猶以皰人治衣,安能盡職。”⑧早年留學西方的孫中山深知西方教育的先進性,為西方教育的先進思想和教學方法所深深折服,并與其英國老師康德黎保持長期友情。
孫中山倡導學習西方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他認為,歐美各國的繁榮發達主要得益于他們教育發達、人才輩出,人人都熱衷于學習。正是發達的國民教育實現了西方歐美各國的成就。孫中山經常對廣大學生表達自己的期望,認為中國的未來一定在廣大青年的身上。1919年“五四”運動后,孫中山在接見安徽的學生代表時說:“中國的未來,中國的命運,都落在你們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你們要學科學,要愛國。”應當指出,孫中山認為國民教育具有一定工具理性,但工具服務的目標是救國而不是當官。
與傳統教育相比,孫中山所提倡的現代教育是為了喚醒民眾,實現民族啟蒙,積極參與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的滿清政權,建立中華民國,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可以說,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國時期具有先進性,代表著新生力量。
重視人格教育的價值理性。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為了傳承知識、思想和文明,而其最根本的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孫中山在漫長的民主革命過程中逐步認識到教育的內在本質應當是人格教育。重視人格教育,他把立志、恒心、至誠和愛國、為民、無私等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說明他開始由先前的教育工具理性向教育價值理性轉變。
孫中山把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非常重視思想道德教育。他明確指出,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就要求我們要塑造高尚的人格,減少野蠻、愚昧、無知,增強文明、高尚、進步。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實現人生的最終目的。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的人民愛國心越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越強,這個國家就越強,這個民族就越團結。所以,他要求國民教育過程中要教育廣大青少年熱愛自己的祖國,要為振興中華而不懈奮斗。他又指出,家國是不能分開的,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家,每個家庭也不復存在。
孫中山一生倡導“天下為公”,將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救國的實踐之中。他號召廣大青年學生要有為國家、為廣大民眾服務的思想,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老師和愛自己的祖國,這些都是每個中華民國人民應該具備的高尚品德和歷史責任。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教育,讓他懂得,對于學校,有尊敬師長、愛護學校的責任;對于家庭,有孝順父母、愛戴家庭的責任;對于自己的祖國也有一種責任;只不過是這種責任是更重大的。⑨不難看出,在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中愛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民主革命中,始終強調愛國教育,要求培養正確的愛國觀,號召廣大的青年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他,作為受教育者,應當通過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國家發展來實現愛國的目的。他親身經歷晚清政府的腐敗不堪、民初中國政壇一幕幕“民主”鬧劇,許多政客軍閥絲毫沒有一點愛國之心,反倒是賣國求榮、茍且偷生,損害民族國家利益,盤剝廣大民眾,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為自身一己之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韙。殘酷的現實一再教育他,必須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然后才可以救國。他大力倡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首先要懂得愛國、救國,要為維護國家利益奮斗,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努力。孫中山還主張立志為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為大家謀幸福,而不是專注于發達個人。他指出,讀書是青年學生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傳統中國人讀書無非就是為了功名利祿,……近代人類立志讀書是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推進社會的文明進步,為給更多的人謀求幸福。⑩
孫中山還極為重視政治教育,提倡要努力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在革命的實踐中他深深體會到,思想教育對引導人民的政治觀念,形成民主政治習慣具有重要作用。他認為國民教育除了科學知識和技術等學科教育外,還必須學習政治,倡導談政治。傳統社會中絕大多數民眾處于政治邊緣地位,既沒有參與意識,也沒有參與的權利。他要求通過現代教育倡導政治,教育家要摒棄明哲保身、不談政治的陳舊觀念,應該引導學習政治、研究政治、改良政治,為國家的政治現代化貢獻力量。可以看出,孫中山已經認識到思想政治對于引導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在革命的實踐中他積極倡導革命的理論的思想教育,為鼓舞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為偉大民主革命事業而不懈奮斗。
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回顧孫中山國民教育思想,通過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來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較高的價值,值得我們牢記和借鑒。
彰顯教育公益性,發展優質教育。孫中山始終認為,普及教育是建設新國家的根本大計。當代中國與孫中山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已經實現了孫中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學校振興,家弦戶誦,無民非士,無士非民”的教育目標,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教育基礎得以構筑。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普及和發展教育人才的物質基礎還不夠牢固,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還不足以支撐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優質的教育資源還相對偏少。因此,在基本完成教育普及的任務之后,如何發展教育,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應當指出,當今社會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在一些地域、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孫中山曾經指出的“生于富貴之家”與“生于貧賤之家”的受教育差別問題依然顯現著,教育的區域差別、城鄉差別、民族差別現象還依然存在。
由此,在我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長的同時,政府應當把更多的財力和政策傾斜到教育上面來,把教育作為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要不斷健全教育制度和措施,積極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國家應該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改善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培養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應該切實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每個立志成才的青年提供教育機會。
突出教育的價值理性,注重教育的人文關懷。孫中山特別強調教育對于樹立遠大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立志是讀書人最要緊的一件事”,“應該立志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孫中山一貫反對那種讀書只為滿足個人私利的思想。他指出,處于封建專制時代,一般知識分子的求學心理都是以功名利祿為目的,實現了人生目標之后,運用手中權力盤剝民眾,這是最令人痛恨的事情,晚清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中華民國,希望學生的求學目的應當改變,應當有民族國家的主人翁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學生學習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為全國人民負責,非一己攘私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大公無私、獻身祖國、奉獻社會的優秀建設人才,他們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在強調教育為廣大學生提供知識外,還強調通過教育加強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的方向。
同時,我們黨在總結歷史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還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教育功利化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當今價值多元、思潮多樣的復雜社會環境中,應通過廣大的各級學校教育切實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
教育發展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要求,緊緊圍繞民族國家的中心任務來進行。孫中山高度重視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回顧孫中山教育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其教育思想發展無不具有明顯的時代印痕。在晚清民初的大變革時代,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他高呼國民教育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后,在民國初創,國家建設需要現代化的人才時,他更是積極推進國民教育事業發展。
孫中山大力主張實施國民教育,是為了喚醒千千萬萬的民眾,奮力推進民主革命,推翻腐朽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人民主權的民國政府,實現國家繁榮昌盛。可以說,其教育思想始終同挽救民族危亡和推進民主革命的時代任務息息相關。
當前,我們已經處于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新時期,同孫中山所處的時代相比,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時空。而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卻是一個世紀之前這位偉人的強烈呼聲。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正處于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我們可以借鑒的是,國民教育事業也要緊緊把握改革開放新時代發展的脈搏,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彰顯教育發展的時代特色。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教育水平,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當前改善民生,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要把教育事業的發展圍繞著當前國家的中心任務來進行,那就是要做到教育事業為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大量德才兼備的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SZK38)
【注釋】
①②《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7頁,第358頁。
③④⑤⑥⑨《孫中山選集》(中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5頁,第408頁,第363頁,第363頁,第484頁。
⑦《孫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22頁。
⑧《孫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74頁。
⑩《孫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35頁。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