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可行性。第一,實施環境會計已具備一定的法律環境。影響會計行為以及會計模式的所有因素的總和被稱之為會計環境,它是會計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近20多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環境法制的建設,現已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主體,包括相關的法律、條例及環境標準等在內的環境法律體系。國家除了頒布《環境保護法》外,還頒布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等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了更好地保護北部灣區域環境,廣西制定了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和碧海行動計劃,完成了環境容量測算等基礎工作,組織開展了沿海工業集中區域規劃的環境評價影響,頒布了《廣西海域使用管理辦法》等,通過加強環境監管、工業污染防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與建設,努力使這一區域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⑤。總體而言,站在會計環境的角度來看,國家和自治區政府頒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條例和政策,已經構成了環境會計實施所需要的法律規范環境,這表明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實施環境會計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第二,國家政策的支持為環境會計在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提供可能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有國家西部大開發、沿海開放、少數民族自治、邊境地區開放等政策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的一系列政策。廣西自治區政府也專門出臺包括稅收、土地、產業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多重優惠政策疊加在我國少見,是我國目前政策最優惠的地區之一。為支持北部灣經濟區開放發展,國家在綜合配套改革、重大項目布局、保稅物流體系、金融改革以及開放合作五大方面給予了明確的政策支持。支持北部灣經濟區發揮開放合作示范作用,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成為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的次區域合作,加強交通運輸、海洋產業、農林漁業、能源開發、跨國旅游、生態環保等重點合作區域規劃編制,加快實施合作項目。國家給予的眾多的政策優惠與支持,為環境會計在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的施行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北部灣經濟區處于建設中,為環境會計在企業實行提供便利條件。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成立于2006年,今年進入第八個發展年頭。總投資達3000億元的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或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年中盤點,北部灣經濟區保持較快發展,各項經濟指標繼續領跑全區。隨著投資項目陸續的開工與竣工,大批的企業將會在北部灣經濟區落戶。由于這些企業大多都是剛建成或是還在建立當中,企業的會計賬簿、核算方法等也都處于建立、確定初期,或尚未建立、確定,這可以相對減少環境會計實施的阻力,為環境會計在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的施行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建議
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北部灣經濟區環境會計體系。借鑒國外施行環境會計的經驗,在環境會計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日本的環境會計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在亞洲更是成為亞洲各國會計界學習環境會計的樣本。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也吸引了眾多的日本商家來區投資,并于2008年2月在南寧市成立了廣西日本產業園區。借此機會,經濟區企業可以多與日本企業交流學習,借鑒日本推行環境會計的成功經驗:日本在推行環境會計的過程中,政府充當了主導的角色,頒布了多項與環境會計相關的條例、指南,促進環境會計在日本的推行。借鑒此經驗,廣西各級政府應以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會計法》等法律為基礎,以《企業會計制度》、《新會計準則》為依據,結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及其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起北部灣經濟區環境會計核算體系。該體系應包括環境會計的目標、基本假設、核算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及計量方法、信息披露等內容⑥。同時政府應積極地組織相關學科的學術及實務界的專家,來共同探討制定適合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環境會計制度》、《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企業環境會計指南》等相關條例規定,借助政府的力量來推動北部灣經濟區環境會計工作的開展,使政府在環境會計的建設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⑦ 。除政府主導之外,還需要各級有關部門的配合協作進而推動環境會計制度能夠順利、有效的實施。
利用國家支持先試先行,推動北部灣企業環境會計施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屬于民族自治區、西部大開發地區,主要城市群系沿海城市范疇,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其享有其他地區沒有的優惠政策。建立綠色稅收和環境審計,是環境會計實施的基礎。一方面,建立并施行綠色稅收可以增加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稅種、稅率和相關的稅收優惠激勵制度,有利于環境保護稅收體制的完善。另一方面,環境審計有別于傳統審計,它在傳統審計的基礎上增加了與環境相關的審計內容,將資源應用、環境保護等項目納入審計監督的范圍,促使企業更好地加強環保工作,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授權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對企業進行相關的專項環境審計,可以加強社會及國家對環境會計的監督,有助于環境會計的不斷完善。北部灣經濟區企業施行環境會計,可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建議在南寧六景工業園區、欽州保稅港區、北海鐵山港工業園區、欽州石化產業園區、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區域的企業先行試點,待獲得一定成果后,再在區內進行經驗交流,促進具有廣西北部灣特色環境會計體系的發展及推廣。
加強環境會計宣傳教育力度,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北部灣經濟區建立并且施行環境會計不只是會計單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環境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北部灣經濟區要重視開展廣泛的可持續理論、環境會計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保意識,促使環境會計順利施行。環境會計是由會計學、環境學、生態經濟學等多門學科交叉形成的邊緣性應用學科,它要求運用人員既要掌握基本的環境會計的理論知識以及研究方法,還需要熟悉與環境會計交叉的相關學科的知識。這一要求需要政府、企業、會計人員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政府方面,應出臺相關政策并增加教育經費投入,支持建立專業的會計人才培育組織和機構,為環境會計提供良好的人才培養平臺;企業及其財會人員方面,企業應定期組織培訓,加強在職的會計人員以及審計人員關于環境會計方面的培訓工作,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環境會計隊伍,財會人員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除了必須的專業技術,還要掌握統計學、環境學等方面的知識;教育方面,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對知識結構進行更新,合理調整會計專業課程結構,將環境會計納入會計專業學習內容中,可增設環境會計、審計、綜合實訓等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并結合北部灣經濟區發展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環境會計在北部灣經濟區的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企業注重環保投入,實現社會、環境及經濟效益共贏。企業的環境成本在整個環境會計核算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連接作用。其支出與環境負債、環境資產、環境收益以及環境保護效果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企業將環境成本納入到其核算的范圍當中,必定會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環境成本的投入也為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提供了相應的保障。由于增加了環境成本的投入,企業生產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也使得北部灣經濟區的生態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切實地保護,這將有利于企業以及經濟區的長久發展,促進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等多方面的共贏。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可以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為基礎,結合北部灣經濟區石油化工業、林漿紙業、船舶業、生物制造業等行業的自身特點,制定企業內部的環境政策以及環境會計的核算方法,并積極主動對外披露企業相關的環境信息。這樣既能促使北部灣經濟區企業增強自身競爭力,又能夠有效地提升企業在的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注釋】
①環境會計,百度百科。
②⑥肖序:《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11頁。
③黃耀東:“如何在開放中保護北部灣的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年。
④《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8年。
⑤覃廣華,劉媛媛:“北部灣開發直面環保挑戰”,《西部時報》,2007年。
⑦秦浩,陳筱薇:“基于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環境會計研究”,《特區經濟》,2011年。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