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西方亞洲殖民政策的犧牲品
有的同志會說,看看地圖,印度、埃及也都是大國。但此大國非彼大國也。
大家知道,英國人到印度之前,印度就是非常破碎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地方割據勢力把持和分割著國家政治。1857年英國占領印度后,為了長期控制印度洋的需要,印度各地才被英國統治強行粘合起來的。英國人那個時候不得了:1840年打敗了中國,1857年同時向中國、印度開戰,這前后還發動了三場試圖征服但最終失敗了的阿富汗戰爭。
英國為了控制印度洋,需要一個大板塊的印度,為了實現長期控制,在給它縫了一張完整的大“皮”后又將印度(埃及也是一樣)的骨胳、內臟和靈魂都拍碎了。
首先,民族的統一靈魂碎了。印度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神廟特別多,神多民弱,民弱國弱,只有具備統一文化和精神的國家和民族才可以強大。在印度,所有制復雜、種族復雜,這都是英國人有意識以“民主”“多元”“包容”的名義保留下來的。其實,美國民族問題最復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防止德國人竊聽,美國軍方甚至曾用印第安語通電。但美國從來不強調這些,只說他們是一個民族,說的是一種語言即英語。西方人贈給印度的桂冠是“種族博物館”,可對本國同類現象卻從不加以渲染。他們不僅不鼓勵而且是盡量減少和弱化本國民族的多樣性發展。“美國的語言教育,尤其是針對移民的語言教育發展所詮釋的是‘同一面旗幟,同一種語言,同一個國家’的理念。”24英國人在削弱印度人的民族統一性、強化以英國為中心的殖民性的同時,還力圖削蝕印度民族的戰斗性。英國人推出甘地,封甘地“圣雄”稱號。甘地確實有許多好的思想,但英國人則重點突出其“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張。如果大家還以為這是偶然的巧合,那請不妨再關注一下同期英國人統治下的南非和英國人推出的曼德拉。曼德拉也被封為“和平斗士”,英國人對這些“斗士”經過無害化處理后,便對壓迫者有了既好看又實用的作用,但對被壓迫者而言,他們就成了有害的精神鴉片了。2000年筆者去印度尼赫魯大學訪學,校內各系前貼滿了“大字報”,被挑起的種族問題越來越復雜,什么事情都干不下去。加上印度不像中國經歷過徹底的社會革命,獨立后從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到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為獨立后的尼赫魯政府照單全收,尼赫魯接到手中的是一個誰也動不了、什么也不能動的“復雜”國家。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是將印度統一民族的骨胳、內臟和靈魂都拍碎后完成的:從封建的、殖民主義的到獨立后的資本主義的所有制、意識形態全被保留且不可動搖。尼赫魯在英國的支持下和平取得政權并使印度獲得獨立,這樣的結果有一個好處就是革命成本低,但后遺癥也很大,就是誰都得罪不起,巨量的私有權保留了下來,治理成本極大。這樣對印度來說,所有制越復雜,產權越明晰越細致,歷史包袱越重,國家就越發展不動,越容易被人操縱。25
與中國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果不同,印度獨立后其經濟的“生產?流通?消費”的雙向循環過程要經歷很復雜的利潤或利益的所有制分割。印度政府動輒就要給龐雜的私有產權償付大量租金,國家的投資往往因私有產權的大量預先截留而事倍功半:錢投資到生產中,經過資本家、地主和英國殖民者的產權截留,最終到生產者手中就所剩無幾。1960年8月22日,尼赫魯在人民院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印度“一五”、“二五”計劃期間國民收入增加42%,這些增長的收入都到哪里去了?為此,1960年10月,他指定一個以馬哈拉諾比斯為首的委員會,要求調查印度社會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財富和生產手段集中的程度”。1964年2月,委員會提出的報告,指出:“計劃經濟的執行造成了印度工業中大公司的增長。公營機構如工業金融公司、國家工業發展公司等提供的貸款促使印度工業中私營部分,特別是那些大公司的增長。”261964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指定一個以最高法院法官K.C.達斯·古普塔為首的壟斷調查委員會。次年10月,委員會提出報告并得出結論:70家印度最大的壟斷財團(其中包括16家外資控制的壟斷財團)在工業壟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70家壟斷財團共壟斷588種產品,占調查的產品總數(1298種)的45.1%。其中占首位的是塔塔財團,其次是比爾拉財團,再次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英資控制)、薩拉巴伊財團等。委員會通過對2259家印度主要公司的所有權分析,初步確定了印度經濟中帶有壟斷性的83個企業集團。又把其中總資產超過5000萬盧比的75個集團列為最大的壟斷財團。這75家財團總共控制了1536家公司,其全部資產為260.595億盧比,全部實收資本約為64.632億盧比。它們在印度25661家全部私營公司總產(555.15億盧比)中占46.94%,在實收資本總額(146.54億盧比)中占44.1%27。最后,委員會得出結論指出,印度政府為國家迅速建立工業化制訂的計劃經濟“被證明是導致(經濟)進一步集中的一個令人信服的因素”。28私人壟斷經濟的發展,導致社會勞動成果日益為私人企業所截流甚至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