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新媒體的挑戰,理論期刊作為引領思想、文化潮流的媒體,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占領理論輿論高地,更好地為全面深化改革服務,是所有理論刊物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這些年來,《探索與爭鳴》雜志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探索與爭鳴》 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話題超前。《探索與爭鳴》十分強調超前意識,曾編發出不少走在時代前列的好文章,并引起學術界的反響。如2008年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編輯部早做準備,在2007年6月,就分別向全國各地的專家組織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文史哲等領域的紀念文章,并在2008年特辟“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欄,從第一期起連續推出特稿,全年共刊登了19篇文章,其中大部分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同時,該刊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策劃與成果,還作為典型上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再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土地流轉的新提法,引起該刊的關注,結合中國歷史上因土地發生社會動亂的教訓,遂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于2014年第2期推出由各學科專家秦暉、鄧偉志、于建嶸、曹錦清、賀雪峰等撰寫的 《土地流轉的價值與風險》“圓桌會議”,引起較大反響。
二、組織爭鳴。“探索與爭鳴”最大的特色是學術爭鳴,因而編輯在策劃選題時,頭腦里始終要有一根關注熱點、組織爭鳴、不斷推動學術創新的弦。然而,要真正做到學術爭鳴,編輯不僅要遵循編輯業務的雙向度、多向度敘述規律,而且要及時了解學術動態,尋覓值得爭鳴的選題,更重要的是選擇參與爭鳴的作者。編輯部在組織學術爭鳴方面,有過比較成功的經驗,具體反映在重評歷史人物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實事求是路線日益深入人心,在史學領域,尤其是歷史人物評價方面,編輯部以辯證思維梳理了世界史人物與中國史人物,其中又以近現代人物為主,分別邀請對這些歷史人物有過研究的學者撰稿,展開爭鳴,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據統計,該刊從2003-2005年的三年中,先后刊發了重評歷史人物的文章,許多文章被《新華文摘》等各類期刊轉載。
三、追蹤熱點。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新生事物、社會現象蜂擁而至、競相碰撞。在這樣一個社會轉型期,理論期刊如何做到積極反映時代主旋律,努力追蹤改革新潮流,便成了體現其社會功能大小的標桿。《探索與爭鳴》多年來堅持問題意識,從實際問題入手,尋找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并作長期跟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編輯部早在2002年中國房地產突飛猛進的前夕,已敏銳地觀察到中國房地產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跌入低谷后,即將復蘇,并以脫韁野馬的態勢向前狂奔。于是,該刊編輯深入一線采訪,撰寫了“炒房:中國經濟的怪圈”一文,并配以社會學專家鄧偉志的“要堵住房地產業的黑洞”、經濟學專家朱林興的“平抑房價為百姓造福”,于2002年第8期配套推出,這組文章很快被《讀報參考》等報刊轉載。2003年早春,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率先刮起房價上漲風潮,該刊編輯又親臨現場采訪,撰寫了“房地產泡沫警示錄”,配以金融學專家任榮明的“對房地產泡沫的深沉思考”,于2003年第2期刊出。這組文章不僅列舉了大城市房價瘋漲的數據,還預測其仍將上揚的趨勢,而且指出中國商品房的價格,已超過國際房價的警戒線(國際上每套住宅的總價格,一般在家庭年收入的6倍以內),最后勸告某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房地產的泡沫在警示我們,必須盡快走出“光環市場”和“環上市場”的陰影。
該刊緊盯中國房地產的走勢,連續10年不斷地推出研究、爭論房地產的文章,以致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聞風而來,向編輯部索要刊有房地產研討的雜志。僅從2008年以來,該刊就刊發了十幾篇房地產文章,如2009年第5期便刊發了“經濟寒流中的房市調整與調控”、“貨幣型補貼與實物型補貼公共住房政策比較”、“房地產業的嚴冬到了嗎”等一組文章,結合今年房地產業走向低迷、空置房居高不下等泡沫破碎的跡象,從而充分顯示了該刊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的聚焦效應。
四、集束效應。按照編輯學的原理,每一期刊物的策劃至少有一個重點,這是該期刊物的靈魂。編輯如何體現這一原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心策劃一個好的選題,然后組織專家從不同側面,甚至不同的觀點來探討、爭論這個選題,我們稱之為集束效應,其影響力與效果,往往高于單獨發表一篇或兩篇關于一個選題的文章。如,《探索與爭鳴》在密切關注城市化過程中的三農問題時,將城市化上升到保護歷史文脈的高度,遂策劃了“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文脈和集鎮保護”的選題,邀請一批知名的社會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專家召開“圓桌會議”,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古鎮保護問題,然后分別撰文,于2007年第10期頭條推出。結果,這組文章中鄧偉志的《古鎮是一部史記大書——對保護古鎮的六條建議》、王家范的《古鎮的歷史神韻與未來命運》、沈渭濱的《保護古鎮就是保護歷史文脈》、周智強的《古鎮保護要注重文脈傳承的“場效應”》等五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有關高層領導看到這組文章后還作了重要批示。
《探索與爭鳴》 還長期關注反腐倡廉問題。在黨中央重拳出擊、強力反腐過程中,某些專家與腐敗分子、不法老板、奸商遙相呼應,推出“大老虎反撲論”、“腐敗上限論”、“腐敗特赦論”等。該刊立即予以堅決反擊,于2014年第9期推出本刊編輯部導言《反腐豈能淺嘗輒止》,以及法學專家蔣德海的《對腐敗的忍讓就是對人民的犯罪》、政治學專家竹立家的《駁“腐敗特赦論”》兩文,在學界引起強烈反響。
創刊近30年來,《探索與爭鳴》堅持經世致用的學術指導原則,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做到既體現刊物的風格,又反映學術前沿的成果,甚至預測未來的社會熱點與學術動向,走出了一條理論刊物生存與發展的獨特道路。
(該文為作者在“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改革與發展主編論壇”上的發言,作者為《探索與爭鳴》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