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這不僅取決于政府職能和市場作用本身的定位,還取決于國家發展的階段性與歷史性。政府與市場是一對重大關系和突出矛盾,對它們關系的認識和處理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反復試錯的過程。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釋放。我們應當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兩只手要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兩只手都要硬,“兩只手都要活”。同時,要以透明公開的秩序監督“有形之手”,保障“無形之手”。
【關鍵詞】政府 市場 資源配置 政府轉型 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政府與市場:一對重大關系和突出矛盾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理論觀點和實踐指導思想。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如何認識《決定》中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定位與新闡釋?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時代的政府和市場關系?政府與市場的相關改革將涉及哪些方面?將會給未來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所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①這是因為政府和市場是目前中國發展的兩大核心手段,二者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發揮不同作用。我們形象地將其稱為中國東方巨人的“兩只手”,即看得見的政府之手和看不見的市場之手。
那么,這兩只手如何發揮各自的作用?是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統一,形成合力促進發展;還是相互排斥、相互沖突、相互對立?這都會直接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如何發揮好這“兩只手”的作用,關鍵是如何認識和發揮政府的作用,進而在具體的實踐和政策中如何構建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的關系。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并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這不僅取決于政府職能和市場作用本身的定位,還取決于國家發展的階段性與歷史性。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差異甚大,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界限上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與市場就是一對重大關系和突出矛盾,對它們關系的認識和處理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反復試錯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是發生了重大轉變,在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實踐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不斷創新和完善。
認識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歷史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直到1978年。這一時期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黨和國家也在實踐中意識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并多次對其進行改革,不斷調整計劃與市場關系,它們之間的邊界不斷發生變化。
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劉少奇等都提出新民主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經濟。②毛澤東明確反對搞自由貿易、自由競爭。③1948年10月至12月,劉少奇指出,新民主主義經濟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在于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組織性與計劃性。他認為要將國家的一切經濟命脈,如大工業、大運輸業、大商業及銀行、信貸機關與對外貿易等,均掌握在國家手中,以實行國民經濟的組織性與計劃性。同時,他還提出要限制計劃經濟的范圍。④這是一個“大計劃、小市場”的混合經濟模式,即大工業是計劃經濟,而小工業則是市場經濟,大與小相互補充,以大帶小,相互協調。應當說這是一個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模式。需要說明的是,劉少奇的觀點曾經過毛澤東的審閱和修改。⑤
《共同綱領》規定了中國要搞計劃經濟。第三十三條規定:“中央人民政府爭取早日制定恢復和發展全國公私經濟和各重要部門的總計劃,規定中央和地方在經濟建設上分工合作的范圍,統一調劑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經濟部門的相互聯系。”⑥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搞計劃經濟也是“大計劃、小市場”,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953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就一直思考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質上就是確定計劃管理的地位、手段和范圍的問題。武力等人認為,1953年以前,國家將計劃管理作為管理經濟的一種方法。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手段,計劃又可以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⑦實際上就是“雙軌制”——對國營大中型企業和國家基本建設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對廣大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實行指導性計劃管理。⑧他們認為,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和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加強政府計劃管理的經濟運行機制,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