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如何理解“兩只手”優于“一只手”(5)

——中國政治經濟語境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

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商標申請國。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供的數據,1985年,中國居民申請商標數為43445個;到2005年已經達到593382個,占世界總數(2063071個)比重的28.8%;2011年高達1273827個,占世界總數(2858280個)比重的44.6%,相當于美國(368619個)的3.46倍,相當于歐盟(27國,256774個)的4.96倍。如果再加上非本國居民商標申請數,在中國申請的商標數占世界總量的比重,1985年為5.2%;2000年為8.2%;2005年提高至21.6%;2010年又進一步上升至28.7%,相當于美國的3.75倍。(見表)在中國獲得注冊的商標數占世界總量的比重,1985年為4.0%;2000年為9.6%;2005年提高至12.7%;2010年又進一步上升至41.2%,相當于美國的7.95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商標申請國和注冊國,中國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了美國(自1870年始)等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多年的過程。40這表明,國家建立現代商標制度,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促使生產、經營者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尊重市場規律的目的是激發人的創造力,激發全民的創新活力,這包括個體的創新和全體的創新。如何激發全民的創新活力,關鍵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的有效配置是以市場和價格為手段配置資源,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則有利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充分激發創新活力。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實現全面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向優秀企業集聚,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促升級,以創新贏得競爭,以創新贏得未來,從而從根本上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由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國制造”軌道進入最大規模的“中國創造”軌道。

加快政府轉型

如何認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不同作用始終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對此,在經濟學界有多種多樣的理論,并沒有唯一的答案。如“市場增進型政府”(Market-enhancing government)理論,青木昌彥強調政府必須以增進市場機制的方式來干預市場,從而為有效的政府積極干預主義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再如“市場強化型政府”(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理論,奧爾森強調,只有這樣的政府才是促進和維持經濟繁榮的可靠保證。又如“發展型國家”(The developmental state)理論,指一種特定的政府行為、政策和制度模式,擁有一批具有強烈發展意愿的精英,有能力自主地制定高瞻遠矚的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產業政策推動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41此外還有其他的理論或學派。這些理論是根據不同國家或地區實踐的總結和歸納,為我們認識政府與市場提供了國際經驗與教訓。

根據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實踐,我們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集中反映在筆者和王紹光主編的《政府與市場》一書中。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本質上是中國政府職能轉型。筆者在《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國情報告(2000)中認為:在許多方面,政府與市場既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互為補充的作用。發揮市場的作用,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同樣發揮政府的作用,也不否定市場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而不是替代市場;政府的作用是對市場友好,而不是排斥市場。一個有效的政府是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能夠對市場經濟和個人活動起催化作用、促進作用和補充作用,既要提高政府自身的效率和使用公共資源的效率,也要提高和改進政府的治理能力。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和干預內容。這包括干預的范圍應當縮小,從“無所不管”轉向“有限領域”,從“過度干預(越位)”轉向“適度干預(定位)”,從公共服務的“缺少干預(缺位)”轉向“加強干預(到位)”。干預手段要轉變,從計劃、行政手段為主轉向經濟、法律手段為主,從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干預基于“人治”轉向“法治”,干預本身接受法律監督和法律制約;提高干預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各類挑戰;提高干預的透明度,減少干預過程中的“尋租”現象。42

通常經濟學、政治學都是比較抽象地討論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和邊界,很少直接涉及到具體國家的案例,即使是中國學者也是討論抽象概念的多,具體分析中國實例的少。為此學者們爭來爭去,各說各的理。有一般無個別,或者說從一般還是到一般,不是“從一般到個別,再從個別到一般”。

那么,到底中國政府應當具備哪些重要職能?為此,筆者和王紹光對中國這個“個別”作了十分具體的實證性總結和探索。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應當具備三類政府職能,一是具備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五項職能,它們是: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制定和實施法律,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界定產權,保護產權;監督合同的執行;維系本國貨幣的價值。二是中國政府具備對市場失靈領域干預的六項職能,它們是:提供公共物品;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使經濟外部性內在化;限制壟斷;調節收入和財富分配。三是中國國情條件下,中國政府還需要具備九項特殊職能,它們是:促進市場發育,建立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注重公共投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控制人口增長,開發人力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從事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大江、大河、大湖、沿海治理,防災、減災和救災;管理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實行反貧困行動計劃,逐步消除中國的收入貧困、人類貧困和知識貧困。三項合計是20項職能。43其中前兩類從“一般到個別”,在國際上具有普遍性,而后一類在中國國情條件下具有特殊性。如果“再從個別到一般”的話,可能對那些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有普遍性。

這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政府是如何界定其政府的職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2006年3月,《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規定了11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領域,它們是: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促進就業、減少貧困、防災減災、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以及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國防等。綱要明確指出,這是政府的承諾,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能,運用公共資源全力完成。

上一頁 1... 34567...10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