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環境危機加速中國生態治理步伐
能源環境危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約束與新挑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中國同時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能耗大國、第一碳排放大國。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2014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發布的《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3)》指出,中國的環境競爭力在全球133個國家中僅排在第87位,而且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能源環境危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約束和新挑戰。在此背景下提出走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其本質上是倒逼中國必須走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與新經濟發展之路。
能源環境危機倒逼中國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速發展期,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實現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另一方面還要應對能源環境危機,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實施節能減排,修復生態環境。當前能源環境危機使中國面臨著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也成為倒逼中國政府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能源環境危機的倒逼動力使中國更加認識到,一個人口數量兩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破解能源環境約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非權宜之計,而是關系國家命運的重大戰略。
生態文明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導航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能源環境危機的壓力,中國已經開始了對于新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探索。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提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新舉措。到目前為止,在面對能源環境約束的世界性難題方面,中國已經開始站在新的文明高度,按照中國特有的價值理念和智慧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解決思路和方案,進而使得生態文明開始為中國經濟發展新模式導航。
生態治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在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支持下,傳統工業經濟屬于一種高污染的、成本外化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必然產生生態環境污染的外部效應。而資源的有限性與生態環境污染造成的外化成本,恰恰構成了工業經濟發展無法突破的自然邊界。在能源與環境硬約束的背景下,提出生態治理現代化,既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開辟了新空間和新道路。支持未來生態經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包括以下四大類:
第一類是傳統工業生態化的產業。傳統工業是能源環境危機的罪魁禍首,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必須進行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再造達到循環經濟所要求的“3R”標準。由于傳統產業生態化是在缺乏新能源支持下的改造,對于傳統工業造成的成本外化問題,只能是某種程度的改造,不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所以必須在國家法律、標準、政策約束或激勵下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產業生態化,仍屬于外部治理的產業,是傳統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性產業。
第二類是成本內化的新能源產業。所謂新能源產業,從投入和產出的角度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生產新能源的產業、以及與新能源產業發展相關的新材料、信息技術產業等;二是使用新能源的產業,如新能源交通、新能源家電、新能源農業等。新能源產業是傳統能源產業的替代,可以在運行過程中自行消化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從根本上解決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所形成的成本外化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新能源產業才是滿足生態經濟要求的成本內化的產業。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具有先天的資源稟賦優勢,還有利用新能源的低成本優勢、市場優勢,以及利用新能源的動力,因此,新能源產業是中國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產業升級的新型產業。
第三類是滿足綠色消費的生態產業。圍繞滿足綠色、低碳消費形成的生態產業可具體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滿足生態住宅、低碳交通、低碳家用生態電器的產業。人們對于生態化的住、用、行的需求將會帶動新能源住宅、新材料、新能源供暖、新能源電器、新能源交通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滿足生態化的食品產業。目前以工業化、化學化方式生產的糧食和食品,不僅生產過程是一個高污染的過程,而且在消費過程中還可能帶來許多食品安全風險和代價。因此,如何推進生態農業、生態化食品產業的發展當前就顯得非常重要。三是滿足健康休閑和精神需求的新型生態化服務業。這其中包括休閑旅游業、娛樂業、保健業等。滿足低碳消費的生態產業不僅本身基本沒有污染,同時,這類產業的發展對于目前不斷膨脹的物質消費需求及高能耗消費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抑制或替代作用。
第四類是具有傳統稟賦優勢的文化產業。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是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所在。之所以將文化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基于這樣幾個原因:其一,適應低碳消費、文化消費與生態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長期以來,在傳統工業化浪潮下退出歷史舞臺的民間文化產業,呈現出了復興大勢。其二,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創意含量,以人工為動力,以文化資源為原料,是零污染、低碳型的生態產業。其三,文化產業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進行傳播的載體。例如中國民間手工藝與手工業產品,負載著中國鄉村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遺產,是一種可以慰藉心靈、給人以真善美享受的文化產品。其四,文化產業不僅本質上是生態產業的一種形式,更是富民、養民的產業,其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
中國在全面系統地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發展上述四類新興產業,不僅可以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道路,為經濟持續增長開發新動力,還可以在發展生態經濟過程中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中國自身競爭優勢。在新一輪經濟發展進程中創造城市與農村、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均等參與的機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滿足民生發展的需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增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