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催發生態經濟發展新時代
中國特色的內生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經濟系統能否建立起來。實踐證明,市場體制是支撐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有效的經濟模式。因為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解決物品的稀缺性問題。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緣于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與能源遭到嚴重破壞,在總量上出現了短缺。將市場機制導入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能源環境危機,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新亮點。十八屆三中全會給予的答案是:通過啟動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為實現將市場機制導入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建設創造前提條件。
實施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不是要改變自然資源的公有性質,而是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權進行確權和清晰化改革,這將會產生三個方面的重要影響。
一是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將會帶來新的財富效應。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將會改變傳統的財富定義,使納入市場定價系統的自然資源成為稀缺財富而受到社會的重視,并被納入國民財富的管理體系。在現有市場定價機制下,有些自然資源未能進行充分合理定價,如許多不可再生的礦產、能源資源、水資源等,導致了這些資源被過度開采和濫用。有些自然資源壓根就沒有被納入市場定價體系,如空氣、生態環境等,這些免費產品在無約束使用中帶來了經濟社會難以承受的代價,導致社會出現負財富效應,頻頻發生的霧霾天氣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通過實施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使免費使用的自然資源變成有償使用的資源,誰使用、誰付費,就能有效解決環境的負財富效應問題。對于一些屬于社會公平享受的公共資源,如果有人要享受的比別人更多,那么超出標準部分就必須另行付費。同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也會使生態補償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在事實上成為可能。
二是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會推動以自然資本增值為基礎的綠色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不僅可以使沒有價值的自然資源成為有償使用的資源,還可以使有價值的自然資源發揮資本的作用,實現生態財富的增值。傳統工業經濟的財富來自人造資本,而綠色經濟的財富將來自自然資本,自然資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資本。基于自然資本的綠色經濟與基于人造資本的工業經濟存在一個根本區別,那就是工業經濟時代人造資本的財富增值過程,是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社會出現負財富效應的過程,而正在興起的自然資本的財富增值過程,則是同時滿足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取得提高的財富增值過程。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邁向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各種途徑》報告中,提出了綠色經濟是基于自然資本增值的經濟,是可以提高人類福祉水平和社會公平程度,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獲取經濟收益的經濟。此外,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將會從制度和機制層面發揮自然資本的增值能力,推動建立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生態產業的發展,如目前正在升溫的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以及以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為要素的新能源產業等。
三是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將會內生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失衡的問題。在自然資源未能納入市場定價機制的經濟增長系統中,形成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惡性循環。經濟增長規模越大、速度越快,產生的環境污染程度上就越嚴重,因此越需要更多的經濟投入來治理環境污染;為了獲得這更多的經濟投入,又需要繼續推進經濟的增長。由此形成了工業經濟時代特有的現象:經濟無限制、無止境地增長,伴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試圖采用稅收政策消除經濟增長帶來的外部成本,以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關系失衡的問題。然而,這些方式只是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污染成本,并沒有建立起突破這一困境的內生機制,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外部治理模式。而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可以實現自然資源的增值功能,化外部成本為內生動力,從根源上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受自然資源定價機制約束的經濟增長,將是一個保持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價值保值、增值有機結合的增長,可以內生解決人與自然失衡的問題。
總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是一個催發生態經濟發展的具有革命性、挑戰性、創新性的改革。實施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為實現將自然資源納入市場定價機制,化解中國面臨的能源環境危機,推動生態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路徑選擇。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