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理論動態 > 正文

“居家養老”社會服務模式探析(3)

居家養老需要社區為老服務的強大支持

居家養老對于健康而且有家庭內部照料的老年人是合適的,否則將存在潛在風險。目前,老年人單獨居住的“純空巢”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老年人面臨著缺乏日常照料和應急救助的潛在風險。2002年,我提出過“類(準)空巢”的概念,意指雖然和子女合住,但子女因為上班或者出去辦事,一些老年人實際上處于“日空巢”或者“夜空巢”狀態。這種情況下,如果發生了意外,老人就很可能會面臨摔到、發病、死亡等風險。

目前,各城市都出現了老人死在家中而起初卻無人發現的“空巢孤獨死”現象。近期蚌埠市就發生一起慘劇,一名六旬空巢老人死在家里,一周后才被鄰居發現,老人有兩名女兒,但都不在身邊。為避免這類悲劇,亟待構建多元化的居家養老保障體系。傳統的以家屬照顧為依托的居家養老功能是殘缺的,而且已經難以應對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所形成的挑戰。實際上,當前處于潛在居家養老風險中的老年人群規模巨大,因為絕大多數老年人居住和生活在自己家中,但缺乏來自社區的老年照顧和社會化的助老服務。

一般說來,如果居家養老缺乏社區為老服務的強大支持,就將很可能會面臨到很大的養老風險。客觀上來看,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到社區助老服務;主觀上來看,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并非人人都想享受社區為老服務、助老服務,因為有些服務是需要付費的。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互為依存,兩者不可分割。要避免“純空巢”和“類(準)空巢”的老年風險,就必須加強家庭內部和外部對于老年生活的支持,例如,安裝求助門鈴,建立老年應急救助系統,大力發展依托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商的社會化助老體系,開辦日間社區托老所,提供老年飯桌,政府購買服務等。由政府出面組織居家老人養老風險評估活動并采取恰當的居住安排和建設個性化的老年生活支持系統。

調查發現,在上海,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們或眷戀長期居住的熟悉環境和鄰里朋友,或擔心別人議論子女不孝等,不愿意到機構去養老。其實,希望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其中有不少甚至說全部,都或多或少期望獲得社區的助老服務。但實際享受社區服務的老年人只是居家老人的一部分。理論上,我們追求所有的居家老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甚至是完備的社區助老服務。換言之,如果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意味著政府建設的社區為老服務網絡也要覆蓋這90%的老人,至于他們是否選擇社區為老服務,則是另一層面的事。

個人認為,需要區分“社區助老服務覆蓋率”(有助老服務功能的社區所占比重)和“社區助老服務利用率”(享受社區助老服務的社區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這兩個指標。例如,截至2007年9月底,上海市234家社區助老服務社的2.6萬多名居家養老服務員,為12.7萬名老年人提供了各類服務。2007年,上海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86.83萬人,其中80歲及以上人口50.24萬人。按此推算,上海享受到社區服務的老人只占到60歲及以上人口的4.43%,占80歲及以上人口的25.28%,說明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老年人對社區助老服務的利用率也并不很高,社區助老存在缺位現象。

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社區助老和機構養老需要雙輪驅動。社區助老的前提是居家老人生活能夠基本自理,如果失能失智則不適合單獨居家養老。例如,從2005年起,上海城市社區對轄區老人進行養老服務需求動態評估,分出正常自理、輕度照料、中度照料、重度照料四個等級,然后開展有針對性的助餐、助潔、助醫等助老活動,受到廣泛歡迎。顯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養老服務體系的構成及其變化,可以肯定一點,即今后,我國需要大力加強機構養老體系的建設,同時要將大城市社區助老的模式和經驗擴展到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社區,以健全我國居家養老社區助老體系。從長遠的角度來考慮,打造以社會化助老服務體系為依托的現代居家養老體系,將不僅僅只是一種趨勢,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帆]
標簽: 社會服務   養老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