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理論動態 > 正文

多元化的養老模式為何重要?(2)

——基于供求關系的視角

老年人的養老供給分析

老年人對于養老模式的選擇,取決于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而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高低又取決于老年人的需求與供給。一般而言,從養老資源供給的角度,可以將養老供給模式分為三類,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

家庭養老模式的供給

1996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條明確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而家庭養老需要三方面的支持,即配偶、子女和其他親戚。也有學者提出,家庭養老的供給需要四個因素的支持,即有無、意愿、能力和居住方式。

“有無”是家庭養老這種供給形式存在的前提條件,即是否有配偶、子女等支持力量。“意愿”是家庭成員主觀上是否愿意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支持,包括自覺自愿與被迫自愿。自覺自愿是建立在孝道上的自覺力量來維系對老年人的贍養行為的,而被迫自愿只能保障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對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是匱乏的。“能力”是指家庭成員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的能力大小,取決于家庭成員的人口特征和經濟狀況。“居住”是指家庭成員與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它影響到實現家庭養老的可能性大小。進一步來看,在這四種重要的影響因素中,“有無”和“意愿”是從質的方面決定著家庭養老模式是否可行;而“能力”和“居住”是從量的方面影響著老年人養老供給水平的高低。

社會養老模式的供給

家庭養老模式與“養兒防老”的思想密切聯系著。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養兒能防老,多子會多福”。然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力的培養成本提高,子女生育數量降低,家庭規模逐漸縮小,家庭養老條件逐漸減弱。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曾指出:“養兒防老是均衡社會成員世代間取予的中國傳統模式,這種模式有其歷史上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的改變,這種模式當然也是要改變的。”有關養老觀的調查表明,老一代人趨向家庭養老,中年人則已開始走出“養兒防老”的圈子,向依靠社會保險發展。我國學界普遍認為,就我國養老模式的現狀看,已呈現出多種模式并舉,正處于以家庭養老為主向社會養老為主的過渡階段。

社會養老是指僅僅依靠或主要依靠社會保障維持生活的養老模式(如在城鎮地區,不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經濟上依靠的就是離退休金)。從社會養老提供的基本來源看,具體包括個人、集體、政府部門三方的支持。“個人”可以是老年人親近的朋友、鄰居,也可以是不認識的人,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原則。“集體”包括單位、社區、自愿組織等集體力量對養老提供支持的行為。“政府”主要指國家對養老行為的實現載體,其作用是為養老提供制度保證和確立及維系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的主導方向。

自我養老模式的供給

自我養老是指既不靠子女和親屬,又沒有退休金和其它社會保障,主要靠儲蓄、勞動收入或其它收入來維持生計的養老模式。

有學者提出一種“養老靠自己”的新模式,認為養老靠自己的涵義是指在整個養老時段上,不管是經濟供養、生活照料,還是精神慰藉都是依靠自己;當這三項中的某一項、兩項失去自立而需要家庭、社會或國家提供服務或幫助時,自己仍有資源存量與之進行交換,不至于造成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負擔;只有當自己的所有資源存量幾乎都耗盡時,才向家庭、社會或國家凈索取。自我養老模式的實現方式是養老資源的自我積累制。就是說,為了將來能夠確保養老靠自己,必須從年輕時起就為自己積累充實的養老資源,養老資源的積累不僅包括養老金,還要包括健康的身體、心理、生活照料權、精神慰藉權以及合時的養老價值觀。這是一種把養老問題放入人的整個一生中來安排的動態的觀點。

多元養老模式的選擇

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決定著養老模式的供給,而從養老的內容和實質上講,需求和供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兩者具有同質性,因此,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和供給又是相互影響的。我們可以用直觀的模型圖來表示老年人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的供給模式,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幾種養老模式之間相互轉化的多元養老供給模式。養老供給資源具有稀缺性,養老模式的選擇就是要用有限的資源獲得養老需求的最大化。在“未富先老”的中國,養老資源的有限性很難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必須對有限的養老資源進行選擇,在效用最優化和最大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經濟、社會等資源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提高自身的老年生活質量。

從老年人養老的需求與供給上看,我國傳統社會是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傳統社會通過文化價值的主導較好地在制度上解決了養老供需失衡的問題。傳統社會中家庭普遍多子女,解決了家庭養老供給中的“有無”問題,使家庭養老供給有了可能。與此同時 “孝道”確保了子女在“意愿”上對于家庭養老的支持;而共居共財從量上確保了家庭養老對老年人需求供給的能力和居住兩個因素。

然而,在我國現實的家庭生活中,影響家庭養老的幾方面因素都或多或少地遭到削弱。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們生育觀的變化導致老年人家庭的子女和親屬數量在急劇減少,空巢家庭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共居的居住方式,現代緊張的工作節奏和較大的生活壓力使子女的養老能力也面臨著挑戰。如果仍然延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我國的養老問題將日益突出。依據我國的客觀實際,需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最大程度地滿足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顧、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大力促進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過渡。在養老供給與需求關系中,一種供給的削弱可以通過另一種或多種供給的加強來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此,當家庭養老供給的功能在走向弱化的同時,社會化養老必然出現,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養老模式多元化的發展就是對老年人養老需求的滿足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多的保障,多元化的養老模式避免了因一種供給的缺乏或弱化對老年人養老生活構成的威脅。

多元化的養老模式不僅為養老模式的選擇提供了可能,而且還為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提供了更多保障。多種養老方式的選擇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老年人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老年人對多元養老模式的選擇,多元養老模式能更充分滿足不同需求層次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必將成為發展趨勢。

(執筆:石 晶)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帆]
標簽: 養老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