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本土思想淵源

商鞅法治精義及時代意蘊

【摘要】商鞅以法治國思想的精華是2300多年傳統中國以法治國思想的最高成就。商鞅以法治國中的法治是治理國家的最好方法,其法治思想體現了強國利民因循的原則;同時,商鞅提出并踐行了法治是人人平等、法治高于權治、法治就是治官、法治就是利民愛民、法治就是法官獨立、法治就是普法等思想。商鞅的法治思想對于當前中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而言,都具有重大的現實借鑒意義。當代中國的法治應汲取商鞅法治思想的精華,創造法治建設的新版本。

【關鍵詞】商鞅  現代國家  治理體系  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K825.19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法律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標準的話,那么法治就是現代治理的第一個標志。中國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成文的法律來治理國家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然而其中的4800多年都處在人治、或人治大于法治的歷史時期。自秦始皇后期到漢唐宋、乃至明清所實行的法,雖然有秦律的影子,卻無商鞅以法治國的核心和精華。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中,盛行賢人政治崇拜、明君崇拜、人治崇拜、人治迷信,卻少有法治崇拜、法治信仰。商鞅在秦國以法治國的實踐,為中國此后的大一統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礎。在今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偉大實踐中,讓商鞅的以法治國思想再次閃耀出時代的光芒。拭去歷史的塵埃,剔除商鞅思想中的糟粕和局限,從商鞅的以法治國思想中,發掘出依法治國的現代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法治取代人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治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使國家治理從人治走向比較徹底的法治,或者從吏治為主轉變為法治為主。法治是現代治理的第一個標志。

以法治國不是商鞅的發明和創造。商鞅之前的華夏歷史中有許多以法治國的元素。夏朝已經產生了《禹刑》,商、周兩朝也分別有《湯刑》和《九刑》等法律。管子是法家的第一位先驅者,記載他言行的《管子》一書首次使用了“以法治國”的提法。春秋時晉文公采用狐偃的建議,實行“信賞必罰”、“法行所愛”(《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春秋末期鄭國第一次公布了中國的成文法——子產的《鑄刑書》(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13年由晉國第二次頒布了成文法《鑄刑鼎》;魏國的李悝在魏文侯時著《法經》。

但只有在商鞅治理秦國時,以法治國的思想才得到系統的論述,才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全面和徹底的實踐。商鞅之法有刑法,但絕不僅僅是或者主要不是刑法之法,他的法是變法之法、政法之法、法律之法、權力利益之法、農戰之法、軍功之法,更根本的是,這個以法治國之法,是愛民利民之法,是強國之法。法治與人治相對。商鞅并不否定德治、人治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時代必須有不同的治理之法,法治必然取代人治。在古代,“民樸以厚,故先德而防”,但是,“今之民巧以偽,治于今者”,只能“前刑而法”(《開塞》),法治取代人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畫策》)。

治國最好的辦法就是行法治。“法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定分》),“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廣于勝法”(《開塞》),對老百姓最有利的法理方法,就是通過立君行法來治理國家。“法者,國之權衡也”(《修權》),法是國家衡量是非的標準。法治的基本表現就是國家按法律處理一切事務,有了嚴格的以法治理的規則,就從人治變為法治,也就是“治不聽君,民不從官”(《說民》),官吏依法辦事,不必聽命于君主,老百姓遵法辦事,不必聽從官吏意志。“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行而兵強。此三者,治之本也”(《錯法》)。推行法治,民眾就沒有犯罪的邪惡行為;發動戰爭,就會造就干練的人才;實行賞罰,軍隊就會強大。這三個方面是君主治理國家的根本。“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言中法,則辯之;行中法,則高之;事中法,則為之”,“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君臣》),明主“不可以須臾忘于法”,“法任而國治矣”(《慎法》)。明君如能以法治國,必將“天下大治”(《定分》),否則,就是“國失法則危”(《佚文》)。

上一頁 1 234567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依法治國   淵源   本土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