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專題研究 > 正文

治理生態問題應抓住哪些重點(3)

保護生態環境要做到四個基本統籌

中共豐縣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邱 成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豐縣位于蘇魯豫皖四省的交匯處,有著良好的生態基礎,城市綠化率達到41%,城鄉森林覆蓋率超過40%,位居華東地區縣級之首,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稱號。為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豐縣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的不懈努力,實現全縣生態文明理念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高,把豐縣建成經濟發展與生態宜居協調融合、城鎮風貌與田園風光相映生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讓綠色生態城市成為豐縣新名片。

統籌產業轉型與生態保護

過去一段時期,豐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為抓手,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核心,以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為重點,以全民共建共享為基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推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堅持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力爭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為此,豐縣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標桿,深刻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一切改革發展建設都以不損害生態環境為底線;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根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創新發展方式和舉措,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全力以赴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千方百計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大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大力推進“天更藍”工程,統籌處理好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來抓。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動把“環境是最稀缺資源、生態是最寶貴財富”的生態文明觀落實到產業升級的全過程,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產業轉型與生態文明并行共興的新路子。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省級經濟開發區生態化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構筑循環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間耦合、上下游配套、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制造產業化,全力建成生態工業園區。建立區域內禁止、限制產業名錄,強力推進縣城區工業企業“進園入區”、“退二進三”,著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以循環經濟為重點,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形成循環經濟模式,促進產業縱向實現產品配套,橫向實現資源共享。

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堅持源頭控制、科技支撐、嚴格監管“三管齊下”,把節能減排任務分解到每一家企業、每一個項目,集中治理重點污染源的企業,對沒有完成提標改造的企業實行強制淘汰關停。

開展污染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實施大氣污染物減排防治、城區揚塵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餐飲油煙煤煙污染治理、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五大工程”,重點對冶煉、焦化、紡織、電力等行業實行產能和污染排放“兩個總量控制”,凡新增產能均需在同行業進行產能和污染物總量替代,實行“上一減一”政策。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廣農業循環產業鏈模式,大力提升養殖設施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等“六化”水平,推進生態養殖業健康發展。

提高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對屬于國家、省和市明令淘汰產業項目、采用落后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一律不予批準建設;對屬于國家、省和市限制產業項目、采用限制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以及“兩高一資”項目,原則上不予批準建設;對建設項目經環境影響評價,預計達不到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建設項目,不予批準環評文件。2013年以來,已經環評否決低效污染項目31個,關停并轉“三高兩低”企業26家。

統籌城鄉建設與生態保護

大力推進“地更綠”工程,統籌處理好城鄉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塑造良好環境作為最重要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方位抓好城鎮綠化升級。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重點建設漢皇祖陵、劉邦廣場、天師故里、飛龍湖、鳳凰湖、淵子湖、復新河十里生態公園走廊、黃河故道二壩濕地公園、大沙河百里生態觀光帶等園林景觀。注重綠化景觀效果,彰顯“漢風道韻、詩意田園”特色,改造提升一批精品街頭游園,實現縣城和鎮區公園綠地500米半徑全覆蓋,著力構筑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環抱自然的風景形態和空間格局。加快城鄉新建道路和改造道路綠化工程,確保建成區道路綠化普及率100%,林蔭路推廣率85%以上。進一步提高城區綠化的縱深度、厚重感和密集度,園林綠化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對城區內單位、小區、企業進行破墻透綠,創建一批省級園林式單位。

大力度開展城鄉環境整治。加快生態宜居環境建設, 深入實施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計劃,著力解決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臟亂差等“頑疾”,推進城鎮“凈化、亮化、美化、序化”,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形象,創建一批省級城市管理示范社區和示范路。建立完善的城管投訴與解決機制,實現城鎮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一體化,實現數字化城管全覆蓋,建立健全城鎮管理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省村莊環境整治工作試點縣和重點縣的政策優勢,結合中心鎮創建和新農村建設,打造富有特色的村莊環境。持續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擴大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高標準實施防護林工程。科學規劃實施 “環、點、帶、路、河”生態防護林帶工程,全面擴大永久性生態林和經濟林面積,加快濟徐高速、豐沛鐵路和城鄉主干道路兩側生態防護林建設,構建黃河故道沿線、豐沛運河、大沙河、苗城河、白衣河、太行堤河等永久性水系林網。加快更新改造農田林網,完成一批農田林網補植完善工程, 使農田林網達到10萬畝,打造區域特色經濟林基地。按省級企業綠化標準,對規模以上企業廠區實施生態林建設,廠外規劃建設50米寬的圍廠防護林帶,栽植吸毒、降塵、減噪效果好的樹種,實現保護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目標。

統籌污水管控與生態保護

鐵腕抓好控源截污。堅持源頭控制和綜合治理,努力推進污染排放強度和總量“雙下降”。對境內復新河、白衣河、護城河等13條主要河道進行清淤治理、定期輪浚,實現水系相連、多源互濟、互聯互通。加強河湖沿線排查, 逐個核實排放口,對污水一律接管處理,面源一律口門控制。對沿河養殖污染點源一律關閉搬遷,對沿線企業實施達標監管,明確企業環境責任,規范企業環境行為,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實行全程監測監管。

全面提升減排能力。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提標升級,對城區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加快建設城區、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截污管網聯通工程和電動車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工程。全面抓好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快建設尾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和尾水專線導流工程,不斷提高污水截流收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

突出抓好生態修復。對復新河沙莊橋國控斷面、護城河等進行生態修復,根據河道邊坡條件和環境特征,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和沿岸生態治理,在調水入口處及重點監測斷面建設生態凈化工程,把各類河流湖泊建設成為涵養生態的功能區。同時,加快構建集蓄水、觀光、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親水空間,合理開發黃河故道二壩濕地、鳳凰湖等特色生態旅游資源,積極培育旅游示范區,以生態旅游促進生態保護。

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全面建立 “河長制”管護制度, 加快推進河道環境保潔管理市場化運作,徹底消除城鄉河道黑臭,加快農村河道溝渠疏浚整治,實現河湖管護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長效化,為城鄉居民增加更多“水清、岸綠、景美”的親水平臺。

統籌政績考核與生態保護

著力營造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制定全縣生態文明道德規范,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建成以綠色小區、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立政務公開和群眾監督體制,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定期在新聞媒體上發布環境質量量化評價情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表達權,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基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使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充分迸發,形成共建美好家園的濃厚氛圍。

打造為民務實清廉隊伍。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聚焦“四風”問題,以整風精神解決好黨員干部隊伍思想不純、作風不正等問題。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垂范,勇挑重擔、敢于擔當,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形成經常抓、長期抓、一抓到底的長效機制。大力弘揚“有情有義”的新時期豐縣干部精神,真正讓干部自覺做到與群眾心連心、心貼心,做到與群眾同甘共苦,共患難,保持與群眾血肉相連、榮辱與共。

堅持實行報告督查考核制度。實行生態文明建設“周報告”制度,要求各鎮、各單位明確責任目標和時限進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實行督查督辦制度,加強對各鎮、各單位的督查考核,監督各項工作的具體落實。實行考核考評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各鎮、各單位科學發展綜合目標考核和機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對完成任務的單位,給予重獎;對未完成任務的單位,予以問責。

上一頁 1 2345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帆]
標簽: 生態   重點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