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并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制。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明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
完善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實行對農業的適度補貼,是國際上通常的做法,也是必須的手段。擴大農民使用良種補貼范圍,加大對農民購買農機具補貼力度,完善對農民收入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業保費給予補貼,對農業保險機構提供適當的補貼,建立農業災害補助制度、農產品市場風險補助制度等。
改革農產品價格體制。要重視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的基礎作用和調節供求的積極作用,合理利用價格杠桿,調整農產品收購價格,是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內容。從國際經驗看,各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發展階段后,大都經歷了農產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農產品價格的合理上漲,有利于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這是市場對工農、城鄉收入分配格局的自然調整,要從城鄉統籌的全局來看待農產品價格調整問題。當然也要考慮居民的承受程度,采取循序漸進的做法。
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針對我國糧食主產區建設過程中的困境和矛盾,根據經濟外部性理論,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明晰中央政府、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在糧食主產區建設中的責任,形成“糧食主銷區支持糧食主產區,發達省份反哺欠發達省份”的補償格局。
建立與農民市民化大趨勢相適應的城鄉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采取拆并、重組等辦法,合理整合市、區(縣)兩級政府綜合管理部門,打破城鄉分割的行政機構設置,形成城鄉一體、高效規范的社會管理機構體系。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社區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扎實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努力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服務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完善村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村級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產業鏈視角下的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2&ZD056)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的重要戰略部署,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提出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和從外延型增長向內涵型增長轉變外,還有其他多元化的目標。本文從適應和體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多元化目標入手,從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強食品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等五大目標出發,采用目標導向分析方法,對當前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所必需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我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框架。
【關鍵詞】農業發展方式 目標導向 制度需求 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孫長學,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研究》、《社會服務業:戰略與轉型》等。郭冠男,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責 編/楊昀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