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什么是中國故事的力量之源(2)

————全球傳播格局與文化領導權之爭

最后,從一般的方法論角度泛泛而論,就像任何一對二元對立的范疇一樣,如果從孤立、靜止和機械的立場去把握“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系,顯然是不妥的。作為一種對權力的不同性質的分析和政治策略的指導性分析框架,我一直認為,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hegemony)理論比奈的分析更深刻、更豐富,也更全面。基于對西方資產階級統治的研究,葛蘭西認為,一個階級或特定的階級聯盟要實行自己的統治,除了強制性的國家權力外,還需要通過市民社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領導權,而這里的關鍵是,這個階級或權力集團必須在意識形態和日常生活領域把自己特定的階級利益表達為、而且被接受為是代表全社會的。同時,葛蘭西強調意識形態斗爭和強制性權力在危機時刻的重要性。事實上,當下國際關系理論界也不乏將葛蘭西原來針對意大利國內問題的理論應用到國際關系層面的學術資源。當然,“文化領導權”理論和奈的“軟實力”分析最重要的區別在于,作為一名共產主義理論家,葛蘭西的理論包涵了階級分析視角和如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人類解放訴求,而奈顯然是為了維護美國在世界資本主義秩序中的霸權地位。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中國有些不僅青睞美國的“主流”理論,而且想把“中國夢”做成資產階級共和國夢的話語權擁有者,有意無意擁抱奈,而對葛蘭西視而不見。

由此看來,用什么樣的理論資源來指導中國的改革實踐,包括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擴展,的確是一個事關改革方向、尤其是是否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關鍵問題。

全球信息傳播民主化的阻力與前景

學術前沿:曾有中國新聞從業者提出“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來協調全球傳媒行業,比如建立一個‘媒體聯合國’”,您覺得這樣的機制是否可行?若可行,至少經過幾個階段方可實現?

趙月枝: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意愿,《華爾街日報》還在其意見專欄里刊登過這樣的呼吁,從而展示了其意見多元的姿態。但我認為,起碼在當下,這是一個一廂情愿的想法。這可以從歷史和現狀兩方面來看。

國際傳播歷史上,“冷戰”語境下,20世紀70年代曾有過一場由不結盟國家發起的建立“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的運動。雖然這一運動沒有提出“建立媒體聯合國”的建議,但是,這個運動的主要平臺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二戰后由西方資本主導的不平衡的國際傳播秩序,這個運動從反帝和反資的角度提出了批評,并就改革世界傳播秩序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這一運動的文字成果體現在1981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報告中。

但是,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極力阻撓,也因為以《華爾街日報》等為先鋒的西方媒體的百般詆毀,更由于不結盟運動國家內部的問題和矛盾,這個運動以美國、英國和新加坡先后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結局。當然,《一個世界,多種聲音》所提出的國際傳播改革愿景也就隨之黯淡了。

由此可見,為了美國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利益和跨國壟斷媒體的經濟利益,美國政府是不惜置聯合國機構于股掌之中,說退出就退出的。十多年前,我在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國際傳播部門的一份政策咨詢報告起草的過程中還得知,為了不惹怒美國并讓它重返這個機構,在這個機構里,不但這段歷史被遮蔽,而且連“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這個詞也是要避而不談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由于“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運動的挫敗,也由于社會主義陣營的現實困難,以美國國家政策開路,以美國媒體巨無霸為先鋒,全球傳播業經歷了以全球化、自由化、商業化和私有化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轉型。當然,也正是在這樣的語境和前面所提到的美國軍事鐵拳的最初催生及美國國家政權的持續呵護下,硅谷的信息技術、資本的力量、裹脅著民眾對傳播民主化的需求與熱望,使互聯網成了全球傳播最主要的平臺。在這個全球傳播的前沿領域,美國國家機器的各部分——從美國商務部到國家安全機構——與美國信息技術公司相互協作,極力維護美國國家的單邊主義管控。也就是說,美國一直實行著“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網絡霸權主義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媒體以維護“網絡自由”和中國、俄羅斯等國家企圖扼殺這一自由為名阻撓任何挑戰這一霸權的努力。

當然,迫于其他國家的壓力,美國在過去十多年來也不得不在互聯網治理的國際問題化和在本領域奉行多邊主義原則方面作出一些妥協。但是,當下這個領域的斗爭不但非常復雜,而且日趨激烈。美國政府和美國信息傳播資本為了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不遺余力,尤其在分化發展中國家包括“金磚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形成的反美聯盟(也即葛蘭西所言的“counter-hegemonic historical bloc”)方面咄咄逼人。例如,不是偏向于更有人文關懷和國際代表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而是偏向于更重視技術和產業利益的國際電信聯盟,主辦了2003年和2005年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即便如此,到了2012年,在國際電信聯盟的迪拜會議上,仍有89個國家站在了要求更平等的互聯網全球治理機制一邊,形成了多數派。但是,這個大會通過的多數派決議是非強制性的。這也表明,會議決議對美國網絡霸權的挑戰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一頁 1 2345678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譯晟]
標簽: 中國   力量   故事   文化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