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推進“四個覆蓋”,推動幸福美麗鄉村建設
在“四個覆蓋”系統做法不斷發展完善和縱深推進過程中,肅寧縣圍繞“村強民富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村風文明風尚美、村穩民安和諧美”四大目標,著手打造“美麗鄉村”、“滿意鄉村”、“富裕鄉村”、“文明鄉村”。
肅寧縣采取小區長包片、小組長包段的辦法,組織發動群眾自己整理自己的村莊。由小區長、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統籌推進村莊規劃、道路硬化、村民廣場建設、綠化亮化、垃圾清運、坑塘治理、集市外遷、公墓建設、天網工程建設、一村一品建設等重點工作,并將其具體化為一個個項目,編制成項目庫,以項目的持續打造、累積疊加,推進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肅寧縣累計投入10多億元,完成了農村道路和節水管網“三年規劃”、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等70多項民心工程;改擴建鄉鎮衛生院6個,新建改建村衛生室163個;對70多所學校幼兒園進行了改擴建;在9個鄉鎮、253個行政村相繼建立了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和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
要建設幸福美麗鄉村,首先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肅寧縣借助“四個覆蓋”中農村經合組織這個平臺,鼓勵和引導農民成方連片搞規模開發,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種植、特色動物養殖等現代高效農業。在“抓農業現代化、抓農業產業化、抓農業合作化”的“三抓”工作思路指導下,肅寧縣因地制宜培育各種農村經合組織,使眾多農戶融合成一個個利益共同體,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農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凸顯。肅寧縣把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活動作為重新組織農民的有效載體,真正把舞臺交給群眾,在鞏固和發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各鄉村培植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并注入時代氣息,使吹歌、雜技、武術戲、糖人吹塑、鼓曲、民間鼓樂等傳統民間藝術得到弘揚。根據各村不同特點,指導成立了戲曲協會、農村小劇團、武術協會、雜技協會,這些基層文化組織通過自編自導自演,把“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廣泛宣傳到千家萬戶,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目前,肅寧縣群眾文化基本實現了“村村有組織、戶戶能參與、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常年不斷線”,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成為肅寧人的生活常態。此外,肅寧縣還廣泛開展“好兒媳、好兒女”“好公仆、好干部”文明創建活動和“肅寧驕傲”系列先進模范人物評選活動,在全縣營造出“知廉恥、懂禮義”的良好道德風尚,移風易俗、崇尚文明的意識深刻融入到群眾日常生活中。
肅寧縣“四個覆蓋”系統做法之所以能夠在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關鍵是其把加強農村治理與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但不是四類組織的簡單相加,而是重構了農村基層的組織網絡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了一套互通共融、互促共贏的農村社會治理新體系。
肅寧縣縱深推進“四個覆蓋”系統做法,是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背景下,對我國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總結“四個覆蓋”工作體系,有五點經驗值得推廣:第一,緊扣“把農民組織起來”這個核心,準確把握住了未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找準了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第二,建立起了一套真正體現農村社會發展內在要求的組織體系,用新的組織結構重新整合了農村基層社會,用新的方式將農民的力量和智慧聚集起來。第三,促進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向服務型黨組織轉型,實現了黨對農村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穩定的維護等工作的有效領導。第四,在農村形成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多元治理機制,凝聚起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合力。第五,拿出了整體解決農村突出問題的一攬子方案,形成了一套既切合農村工作實際、又具有較強時代前瞻性的創新方法。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實現這兩個奮斗目標必不可少的支撐,農村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成效,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未來我國的發展重心,必然要更多地向農村傾斜,促進農村改革,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也必將是黨領導下開展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肅寧縣探索“四個覆蓋”,雖然在很多方面尚待進一步完善,但已經為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提供了一整套成型方案。以群眾性平安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民主組織、基層黨組織為主要抓手的“四個覆蓋”系統做法,搭建起了新時期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治理框架,值得廣大農村地區學習借鑒并因地制宜地加以運用。
(執筆:李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