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經濟的概念經歷二十多年的革新,已經成為世界環境與發展領域重要的趨勢和潮流。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紛紛采取措施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意圖促進經濟轉型,使國家經濟競爭力在全球占據制高點和領先地位。從綠色經濟的內涵和目標角度來審視中國發展的當前狀況和未來,可以確信,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更需要發展綠色經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經濟、政治、國際以及實踐基礎。中國發展綠色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需要從根源性問題入手,系統思考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基本路線和方向。
【關鍵詞】綠色經濟 綠色轉型 中國經濟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全球綠色經濟方興未艾,已經成為世界環境與發展領域重要的趨勢和潮流。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紛紛采取措施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意圖促進經濟轉型,使國家經濟競爭力在全球占據制高點和領先地位,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梳理全球綠色經濟興起的原由,總結借鑒其在理論、政策和技術等領域的創新和改革,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綠色轉型,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和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全球綠色經濟的興起與進展
一般認為,“綠色經濟”的表述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及其同事在1989年為英國政府撰寫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報告中提出。①但是彼時,這一提法并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爆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下簡稱“環境署”)發起了在全球開展“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的倡議,②“綠色經濟”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迅速地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經濟綠色轉型的浪潮。
環境署倡議的綠色經濟,其意圖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背景下,促使全球領導者以及經濟、金融、貿易、環境和其他部門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綠色投資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貧的貢獻,并將這種意識體現到經濟危機重建的經濟政策中;同時,通過綠色投資等引導世界產業轉型、推動國家經濟的綠化、創造新的綠色工作機會,從而復蘇和升級世界經濟。其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經濟的綠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引擎。③
環境署之所以提出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的倡議,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間,環境在經濟決策中實際上受到的關注和考慮很少,一直處于邊緣狀態。要改變這種狀態,就需要有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通過對環境的投資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環境署的研究認為,如果將全球1%到2%的GDP用于發展綠色經濟,將產生重要的多重收益,不僅有助于緩解當時的經濟危機,而且從長遠看也能夠幫助人類應對糧食短缺、自然資源匱乏、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等,其將會產生非常可觀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④
環境署提出的綠色經濟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并不斷發酵。2009年召開的第25屆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會議以及2010年召開的第11屆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特別會議均以“綠色經濟”為主題,就在當時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背景下,如何應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推動國家和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經濟如何從概念到行動、從政策到執行、從引起國家關注到形成國際共識等進行了討論。其時,各方對在全球多重危機下,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推動國家經濟轉型與復蘇以及可持續發展存在普遍共識,表示支持發展綠色經濟,認為發展綠色經濟是一個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減貧的長期戰略。
不僅如此,一些世界主要經濟體在當時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紛紛加大了綠色投資。歐盟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地區的“綠色經濟”,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保持歐盟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在其82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提出,在未來兩年將用1000億美元,約合美國GDP的0.7%用于綠色經濟恢復計劃,在未來10年進行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使整個社會經濟加快向以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經濟轉型,帶動整體經濟增長;韓國在其綠色新政計劃中提出,在未來4年將投資約360億美元用于一系列生態友好型項目;日本在其綠色經濟方案中提出,要擴大綠色經濟市場,創造100萬個新的綠色就業機會。截至2009年底,全球3100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的約15%,相當于4450億美元,被分配到了可以被粗略地劃定為綠色的部門,如可再生能源、綠色公交和建筑、水資源管理等。⑤
雖然綠色經濟在全球得到廣泛響應,但是隨著討論和實踐的日漸深入,國際社會對綠色經濟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首先是“綠色經濟”的定義問題。環境署最初并未對綠色經濟進行概念界定,但國際社會對其內涵和外延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分歧。為此,環境署給出了關于綠色經濟的官方定義:“綠色經濟是一種改善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和生態稀缺性的經濟”。這是一個比較籠統、寬泛甚至模糊的定義,并未止住人們的爭論,也在具體政策操作上存在難度。從可操作的政策角度出發,有觀點認為,綠色經濟可以理解為一種經濟形態,指的是以綠色產品和服務為主的經濟;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經濟手段,指的是針對關鍵的環境制約因素,通過調整總需求(即總投資、總消費和政府開支),創建并積累新一代資本。⑥也有觀點認為,綠色經濟就是經濟的綠色化和綠色的產業化。其次是對“綠色經濟”可能帶來消極影響的擔憂。主要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擔心發達國家會借助綠色經濟這一概念來提高進口產品的環保要求,實施綠色貿易保護主義,同時也擔心發達國家會以綠色經濟為由在開發援助中附加環保方面的條件,壓縮其發展空間。也有一些拉美的左翼國家和民間團體反對把自然當作一種資本,并認為綠色經濟是資本主義擴張的新階段。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會議)歷史性地將綠色經濟真正納入了全球政治議程,確立了綠色經濟的地位。本次大會不僅將“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作為兩大主題之一,而且會議成果文件《我們希望的未來》明確指出,消除貧困背景下的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鼓勵各國向綠色經濟轉型。⑦
應該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為綠色經濟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綠色轉型的潮流提供了契機,因為危機中以及危機后的全球經濟重建和復蘇需要大量的投資,各國領導者和決策者也在尋求擺脫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重塑國家經濟競爭力的良方,環境署綠色經濟倡議的目標正好是識別和改進這些未來的投資,可以說,環境署倡議的綠色經濟恰逢其時、恰逢其需??偟膩砜矗G色經濟本身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卻是環境署在當時全球能源、糧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機背景下首次較為系統地提出,具有時機的恰當性、倡議的政治性和影響的廣泛性,也就此應運而生、因勢而起。
綠色經濟對傳統思維和實踐的改革與創新
環境署倡議的綠色經濟具有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思維和實踐不同的特征。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開放性在于任何有利于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利于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活動都可以納入到綠色經濟的范疇;它本身是動態的、發展的、不斷螺旋向上的變化過程,在經濟規模不突破生態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的前提條件下,經濟再生產各環節的“綠色化”程度沒有絕對的、固定的和靜止的指標數值和界限;它具有多維性,不僅是經濟系統內部的優化和改善,而且是由多系統、多部門和多個行動者參與的多維的、非線性的復雜結構和系統,其結果也是多維的,包括經濟增長、環境改善、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就業增加、貧困減少、制度政策改進、社會福利改善等。因此,綠色經濟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思維和實踐的改革與創新也是系統的、多元的、復雜的,主要體現在理念、理論、政策和技術等不同層面。
理念革新。環境署倡議的綠色經濟在理念上的革新是其成為環境與發展領域新潮流的重要基礎,這些革新的理念在新的全球經濟形勢和條件下適合和滿足了各國發展的需求,從而為各國領導者和決策者廣泛接受。
一是更加強調了環境和經濟之間的正向關系。在以往的研究和國家實踐中,環境與經濟的關系通常被認為是相互矛盾的,特別是在經濟體的初始和中間發展階段,即經濟增長會破壞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可能會阻礙經濟增長等。綠色經濟并不否認現實中存在這種矛盾關系,但是其強調在合適的投資特別是綠色投資等政策驅動下,通過新的方式可以實現環境與經濟的相互協同或者“共贏”,可以幫助實現政府的基本經濟目標,這為國家和政府的領導者和決策者描繪了可實現的前景,從而提供了方向和信心支持。
二是從宏觀層面推動經濟的綠色轉型。綠色經濟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宏觀經濟的整體綠化,它的著眼點更側重于從宏觀經濟部門如生產、消費、投資、貿易等環節入手,通過引導和調整經濟、產業、消費、投資和貿易結構等,實現經濟的綠色轉型,也更偏重于運用綠色經濟導向型的宏觀政策,如公共投資、產業、財政、貿易、金融等宏觀經濟類政策。但是綠色經濟也不排斥傳統的微觀政策,如市場、價格、補貼、環境管控等。這更利于決策者在宏觀層面上把握經濟綠色轉型的方向和實現的程度。
三是利用投資驅動實現經濟的綠化。綠色經濟的一個重要理念革新是倡導利用投資搭建起環境和經濟之間的橋梁。通過減少對“褐色部門”的投資、增加對“綠色部門”的投資,改變投資方向和方式,可以促使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增殖,增加社會總福利。這為決策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宏觀政策工具和手段。
理論革新。環境署專家對綠色經濟的理論革新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綠色經濟在強弱可持續性理論基礎上向前邁了一步,其理論框架有三個支柱,包括“地球邊界”理論、擴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理論以及宏觀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理論。⑧
一是綠色經濟不能突破地球邊界或者說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閾值。綠色經濟出發點和落腳點——自然資本中那些對人類生活和生存具有關鍵意義的組成部分,也就是國際上所謂的“地球邊界”(包括諸如碳制約、空氣和水污染、水資源、廢棄物等問題)。
二是綠色經濟運用了擴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理論,提出了“創造新一代資本”的概念。即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自于清潔低碳的人造資本或簡稱清潔資本;關鍵的自然資本;受過良好教育,健康的,具有現代化綠色技能的人力資本;以及重要的但難以量化的社會資本。
三是綠色經濟依據宏觀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理論,提出了主要通過調整總需求(包括總投資、總消費和政府開支)結構來激勵上述新一代資本的創建和積累。以此拓展了“地球邊界”新的發展空間,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型的經濟增長,兼顧社會的公平和包容。
政策革新。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涉及的領域很多,包括經濟、環境和社會等。這里主要強調宏觀經濟類的主要相關政策在引導綠色投資、從而推動綠色經濟過程中的運用。
一是綠色投資政策。如前所述,綠色投資是推動綠色經濟的核心手段。綠色投資政策就是要通過各種政策工具促使公共和多種資本流向低碳、清潔、資源節約高效的經濟部門,如制定國家綠色投資指南和產業目錄、鼓勵綠色投資的財政貼息和金融信貸擔保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政策等。
二是綠色貿易政策。普遍認為,綠色貿易對于推動一國經濟和產業轉型,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貿易領域的政策革新包括:制定實行以征收出口環節的環境關稅為主導的綠色貿易政策;綠化海關進出口產品目錄,進行產品環境分類管理;對生態標志產品實施出口退稅差別稅率政策;推行鼓勵進口替代政策,促進節能減排;健全進口廢物貿易政策,有效防范廢物貿易環境風險;加強和鼓勵環境產品和服務貿易,推動國內環保產業發展等。
三是綠色消費政策。綠色消費政策是通過消費和需求端的政策和行為調整,引導經濟鏈條上生產和供給端的綠色化。綠色消費政策革新包括:在國家層面,建立綠色消費法律框架,為促進綠色消費提供法律保障;在政府層面,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在企業和消費者層面,構建生產商—供應商—物流商—銷售商—消費者等全環節的綠色產品供應鏈和廢物回收利用循環體系;對于企業,制定合理的綠色產品標準,促進綠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推廣綠色生態設計,制定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裝回收和垃圾處理產業化政策等;對于消費者,完善垃圾污水處理費征收政策和抵押金返還政策,提高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等。
四是綠色財政政策。財政是國家宏觀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基石。綠色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體現之一就是國家財政收支及相關政策的綠色化。綠色財政政策革新主要體現在: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扣除其中的資源消耗、生態退化、環境污染成本等,反映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國民財富的真實水平;擴大綠色財政公共支出和投資,通過財政直接投入、財政補貼、設立專項基金、發放風險補償金、給予貸款貼息等支持和鼓勵綠色產業部門發展及技術改造,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進行綠色投資;增加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直接投資,用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加快生態補償制度的設計和實施,充分發揮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在生態補償中的作用等。
五是綠色稅收政策。綠色稅收對于調整生產者、消費者、貿易商的經濟行為,內在化環境外部成本,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的杠桿作用。綠色稅收政策革新包括:現行稅制整體的“生態化”改造,如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消費稅、出口退稅等稅收制度和政策不斷朝著有利于綠色經濟發展的方向調整和完善;推動環境稅費改革,適時開征環境稅和碳稅等,促進節能減排;改革資源稅,加大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擴大消費稅范圍,遏制“兩高一資”產品消費以及奢侈浪費型消費等。
六是綠色金融政策。綠色金融的作用是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融資支持。綠色金融政策革新主要包括:建立基于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的綠色信貸體系、企業綠色信用評估和征信體系等;建立企業投保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建立多部門溝通合作機制和污染事故理賠機制,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發行銀行或企業綠色債券,擴大綠色融資渠道;建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披露機制,將企業環境績效作為上市融資的前置條件;建立排污權交易和碳交易市場,探索環境治理的市場化機制等。
七是綠色產業政策。綠色產業是綠色經濟的支撐與核心。要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在宏觀層面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綠色化的調整,而在微觀層面,則需要推動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由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的轉移。綠色產業政策革新主要體現在:通過行政命令手段淘汰和關停落后產能;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從源頭調整產業結構,運用價格和補貼等手段促進資源節約、調整能源結構,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等。
八是綠色行業政策。行業的綠色化程度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特征和結果之一。這里主要選擇建筑、交通和能源行業作為代表討論相關政策革新。在建筑行業,制定和推廣綠色建筑標準,要求新開發的城市新區、新建建筑等必須全部滿足綠色建筑技術標準。通過制定綠色建筑財稅激勵政策,扶持鼓勵建設綠色生態小城鎮;在交通行業,政府投資優先發展以公共交通為主的綠色交通和出行系統。通過經濟手段如收取交通擁堵費、差異化停車費等調節控制私人汽車的保有和使用,以達到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降低交通污染排放的目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提高汽車燃油標準和排放標準;在能源行業,通過財政公共投入和補貼等政策,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水電、生物能、核能、地熱能和海洋資源等新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逐步降低一次性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通過提高能源價格,調節能源消費行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技術革新。技術革命可以為經濟和生活等帶來難以想象的改變。綠色科技創新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也是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綠色科技創新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競相爭奪科技創新人才,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和主動權。許多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在碳捕獲、清潔煤、智能電網、低碳汽車、智慧城市等領域不斷研發創新綠色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綠色經濟的發展需求也進一步激勵了綠色科技創新的供給。一是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包括研發綠色產品、綠色生產工藝、綠色新材料、廢物循環利用技術等。二是環境治理技術創新。包括灰霾、光化學煙霧、有毒有害氣體、有機物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技術。三是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包括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技術、清潔煤技術、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頁巖氣開發技術等。四是信息技術創新。如物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多媒體技術等。
未來世界科技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不斷加快,創新要素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加速,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綠色科技正孕育著新的突破,將進一步推動世界進入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方向與道路
從綠色經濟的內涵和目標角度來審視中國發展的當前狀況和未來,可以確信,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更需要發展綠色經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經濟、政治、國際以及實踐基礎。
首先,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轉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和繁榮。中國經濟總量年均增長約10%,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6800美元左右。但是必須看到,中國當前主要的發展模式和狀況也面臨著不可持續的現實危機。由于中國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迅速發展的階段,而且經濟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和重化工業比例偏高,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梢哉f,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要素已經無法再繼續承載和負荷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綠色經濟。
其次,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強烈的政治意愿和戰略方向。實際上,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并沒有關于綠色經濟的直接提法,更多的是關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政策。但是中國政府和決策者在若干年前就已經意識到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制約和不可持續性。因此,中國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部署,這都與綠色經濟的內涵和目標是一致的??梢钥吹?,中國政府在近幾年提出的這些新思維和新戰略,就是重構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體現了中國政府發展綠色經濟的強烈政治意愿和戰略方向。
再次,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改善國際經濟、環境和政治關系的客觀需要。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處于世界產業分工和產品鏈的低端,中國不僅向貿易伙伴輸出實物,而且為這些貿易對象提供了巨大的價值補貼和資源環境補貼。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資源的需求和消耗急劇增加,使得中國對全球的資源和環境影響在短短幾年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一方面中國自身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問題耦合程度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市場配置自然資源而引發的國際資源環境問題被廣為詬病。正是以上這些問題,使得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國際社會壓力,特別是政治、道義和國際形象上的壓力,中國環境資源威脅論此起彼伏,中國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際政治和經濟關系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需要改變粗放的經濟和貿易增長模式,發展綠色經濟,改善中國在國際經濟、環境和政治關系方面的形象和地位。
最后,發展綠色經濟在中國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基礎。實際上,中國近幾年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具體行動,如節能減排等。應該說,這些行動和實踐等都蘊含著綠色經濟的基本內容,二者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因為這些蘊含綠色經濟的行動和實踐等對中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了某種程度的矯正和修補,才使得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沒有突破資源環境的極限,并能夠在自然稟賦匱乏、生態環境脆弱的基礎上承載如此大的人口負荷和物質需求。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軌跡和經驗以及中國的實際狀況看,中國發展綠色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需要從根源性問題入手,系統思考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基本路線和方向。
一是在意識層面,進一步深化中央和地方決策者對綠色經濟的認識。要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這需要不斷提高政府、企業和公眾對綠色經濟的認識和理解水平。在當前體制框架下,中央政府決策者發展綠色經濟的政治意愿和決心尤為重要,需要從中央層次改革政績考核體系,改變以經濟總量和速度指標為中心的考核方法,從對GDP的簡單考核,轉變為對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綠色就業等綜合指標的考核,促進地方和各部門朝著有利于發展綠色經濟的方向制定政策和行動計劃。
二是在發展模式和經濟結構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國家的經濟、貿易和產業結構。要努力推動經濟發展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由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促進國家和地方向綠色經濟轉型。要調整依賴出口拉動的外向型經濟結構,使其轉變為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的經濟結構,改變“世界加工廠”的低級狀態,努力占據世界產業分工和全球產品鏈的高端;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在地區間產業梯度轉移中避免污染產業簡單的空間轉移;改造和“綠化”傳統制造業,包括鋼鐵、化工、冶煉、造紙、紡織等傳統的污染和能耗密集型企業,推動這些產業的技術和工藝升級,逐步合理地降低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在經濟和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促進節能減排;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和新裝備等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產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在戰略和規劃方面,將綠色經濟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以及執行中,要融入綠色經濟的理念、措施和行動,真正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加快制訂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并將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到各部門、各領域的發展規劃,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全面“綠色化”。同時積極推動各產業部門的綠色投資規劃的制定。
四是在技術方面,加快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應當對綠色科技創新與研發應用給予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加強綠色科技研發應用試點示范,進一步加快環境友好型技術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技術、新興產業技術以及環保產業技術的產業化進程,為發展綠色經濟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首先要建立綠色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我國綠色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建設,制定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機構、服務標準和行為規范等。在此基礎上,推動關鍵技術創新。積極發展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裝備制造核心技術,主要耗能行業的節能關鍵技術等研究,使重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同時要加大先進技術推廣力度。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銜接,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
五是在消費方面,倡導綠色消費,引導綠色投資。要促進綠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在原材料采購以及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保管和運輸等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方面堅持綠色標準,加大綠色產品的供給。同時,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綠色消費,如在國家層面,建立法律框架,為制訂綠色消費發展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基礎,進一步完善政府綠色采購相關政策,引導全社會綠色消費,加強綠色消費的政策宣傳等;在企業層面,推廣綠色生態設計、制定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裝回收和垃圾處理產業化政策等;在消費者層面,提高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
六是在環境保護方面,強化環境管理,助推經濟綠色轉型。從綠色經濟的內涵和使命目標看,環境保護既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的助推器。首先要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在源頭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其次是完善環境準入,從上游和末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第三是加強環境監察執法,嚴格環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第四是推動環境產品認證,引導綠色消費。第五是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引導傳統企業“綠化”,培育新興和環保產業。第六是提高環境信息公開程度,引導公眾參與到綠色經濟發展中。第七是加強環境科技和政策創新與應用能力,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
注釋
1Pearce, D. et al,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1989, London, U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UNEP, A Global Green New Deal, 2009.
3俞海、周國梅:《綠色經濟: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道路》,《環境經濟》,2010年1~2月,第58~61頁。
45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2011.
6盛馥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邁向綠色經濟,共贏全球未來》,《低碳世界》,2012年6月。
7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我們希望的未來》,2012。
8盛馥來:《綠色經濟概念興起的國際背景》,《綠色經濟:聯合國視野中的理論、方法與案例》,2014,待出版。
China and the World under the New Trend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Yu Hai
Abstract: Through 20-plus years of improv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nomy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hole world. The major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ave taken measures to encourag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 that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an capture a world-leading position. Looking at China's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and goal of green economy, it is firmly believed that China has a more urgent need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develop green economy, and it practically has certa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foundation for this purpose. Chin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develop green econom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needs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irst,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think about the basic route and orient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Keywords: green economy, green transformation, Chinese economy, ecological development
俞海,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環境戰略與理論研究部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環境戰略與理論、生態文明制度與政策、國際環境關系、全球環境治理。主要著作有《TRIPs協議和環境問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