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旅游業正進入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旅游市場的全球調整和資源再分配深刻影響到中國旅游業,中國旅游業體現出新的戰略性。在此背景下,中國旅游業必然籍由新的觀念、新的秩序和新的結構,回歸四個本原,即發展目標上回歸人的本原,發展訴求上回歸戰略的本原,產業管理上回歸服務的本原,發展邏輯上回歸市場的本原。
【關鍵詞】中國旅游業 結構性變化 改革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中國旅游業進入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全球經濟結構向縱深調整,失衡和再平衡相互角力,旅游市場的全球調整和資源再分配深刻影響到中國旅游業;另一方面,中國急欲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跨入新的發展階段,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均進入改革攻堅期。中國旅游業身處變革大潮之中,在危機和機遇并存的復雜時期,體現出新的戰略性,并不斷被推到風頭浪尖。
市場層面,國內旅游超越了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最堅實支柱。旅游需求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旅游事業”和“旅游產業”逐漸分野,旅游的社會效益變得越來越重要。資本層面,數萬億投資涌入旅游領域,改變了中國傳統旅游業的運行規律,革新了中國旅游業的總體面貌,也埋下了泡沫的隱患。社會層面,旅游一直都是新聞熱播、微博熱轉、公民熱議的話題,中國旅游業的體制變革、政策變化、行業動向、熱點事件,前所未有地被關注、被評論。改革層面,廣義的旅游發展需求呼喚廣義的旅游體制改革,這些變革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產業管理層面,而更多地和金融改革、財政改革、土地改革、城鄉體制改革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成為一些關鍵領域改革的前沿陣地,旅游發展與諸多熱點問題息息相關,呈現出新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宏觀性。
中國旅游業的破與立
中國旅游業之“破”。第一,打破消費舊格局。中國旅游業呈持續增長之勢,旅游消費障礙隨著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交通網絡、旅游信息提供等的改善而被逐步打破。消費環境的去障礙化,使旅游可以打破區域的障礙,打破場所的障礙,打破人群的障礙,各個群體正通過日趨便利的旅游服務,享受公平消費的權利。這表現在:一是區域差距不斷縮小,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增長迅速,區域差距在縮小;二是距離障礙日益消除,隨著近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快速交通工具的發展,旅游的空間距離日益壓縮,使傳統上的空間距離已經不再是旅游的制約因素,中長距離旅游、自駕旅游持續火熱,成為市場的重要力量①;三是收入屏障不斷突破,旅游日益大眾化、平民化,越來越多的國民能夠分享到旅游服務,不同收入水平的國民都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旅游業超越了傳統的收入障礙;四是出游群體逐步擴大,旅游從少數的有閑階層向普通大眾轉移,旅游正在跨越各類社會階層的障礙,各類社會群體都展現出了強盛的旅游需求,許多傳統的弱勢群體也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
第二,打破市場均勢。“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的出臺,收緊了公款消費,對酒店業、會展業、餐飲業等等各行業均有影響。傳統的中國旅游市場公款消費和私人消費各占一部分的傳統格局被打破,這逼迫著中國旅游業調整其結構,回歸以真實的公民消費需求為本的市場結構中去。暫時的下滑,帶來了新的變革力量和機遇,機敏的企業率先啟動了調整,中國旅游業將在嚴峻的現實中啟動結構調整。
第三,打破三大市場格局。“九五”后期,我國三大市場方針為“大力發展入境旅游,積極發展國內旅游,適度發展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是發展旅游的重中之重。這一關系在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被調整為“全面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有序發展出境旅游”,舊的三大市場格局已經完全改變,以國內旅游為主的新的三大市場格局已經建立起來,“雙增一減”趨勢明顯,即基于國民消費的國內旅游市場和出境旅游市場不斷增長,入境旅游市場相對回縮,2014年中國旅游逆差將突破1000億美元,這一現實背后是全球消費力的重新配置和中國旅游者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
第四,打破產業邊界。近年旅游產業融合不斷推進,投資并購空前活躍,旅游日益滲透到其他相關行業,旅游產業的邊界和框架不斷被打破,旅游業態持續融合演變,融合農業、制造業、商業、文化產業、創意文化產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眾多產業在內的大旅游產業體系正在形成,各類旅游新業態成為旅游發展的新高地,如烏鎮的西柵、上海的田子坊、深圳的東部華僑城、無錫的靈山梵宮、杭州的安縵法云酒店等項目均是觀念、用地、資本、要素、服務的全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