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訴求上回歸戰略的本原。旅游業的發展,根本上是和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像旅游業這樣產業鏈條長、深嵌入社會經濟體系之中,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功能的產業并不多。2010年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出臺之后,旅游業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一體五位”地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家政治戰略、國家外交戰略、國家經濟戰略等緊密結合在一起,與實現“中國夢”結合在一起。發展旅游業成為中國整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政策選擇,在中國這樣的大國里通過旅游業的發展推進國家戰略,也成為世界密切關注的重要命題。回歸旅游業的戰略本原,需要建立廣義的旅游發展大局觀、發展觀和價值觀,需要重新認識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旅游開發、旅游規劃、旅游產業、旅游市場,以大城市、大鄉村、大休閑、大文化、大智慧、大服務、大管理的角度發展旅游,面向未來的旅游構建旅游的未來。
產業管理上回歸服務的本原。旅游業回歸人的本原,必然要求政府職能從管理轉變為服務,旅游管理部門要從全能型的部門轉向服務型的部門轉型,旅游宏觀管理的核心環節,是提供更為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務。未來的中國旅游業,必然也必須回歸到服務的本原。旅游管理部門應通過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讓更多的中國公民能夠享受到旅游的樂趣;通過建立更有效的市場機制,讓更多的人通過參與旅游業而能安居樂業;通過把旅游深植于城市中,讓城市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而繁榮美好;通過移除農民參與旅游業的障礙,讓鄉村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而和諧發展;通過更完善的旅游扶貧的機制,讓旅游解救貧困;通過建立旅游環保的機制,還中國藍天白云;通過更好的旅游促文的機制,讓中國文化隨著游客的腳步傳遍世界。旅游產業管理回歸服務的本原,給了旅游宏觀管理更廣闊的天地,也給了旅游者、旅游從業人員乃至普遍的公民,更廣闊的天地。
發展邏輯上回歸市場的本原。中國旅游業長期遵循政府主導式的旅游業發展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具有資源配置的優先權,這樣的發展模式在歷史上具有必要性,在未來則需要更多地回歸市場,未來的中國旅游業不能一直靠政府先導而長期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未來的中國旅游業必須建立更具市場化的發展機制,要以市場價值和市場邏輯為依歸,建立具有獨立的企業制度、有效的市場競爭、規范的政府職能、良好的社會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礎五大特點的現代旅游業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拔出看得見的手,用看不見的手調控旅游市場,形成健康良性的旅游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分工新體系下的中國旅游業國際地位評估及提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BGL086)
【注釋】
①魏小安,金準:“‘高速時代’的中國旅游業發展”,《旅游學刊》,2012年第12期,第40~46頁。
②金準,李為人:“微博熱潮下的中國旅游業—新傳播、新需求、新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68~71頁。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課題組:“2011~2012年中國旅游發展形勢分析與趨勢展望”,見《2012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31頁。
責編 /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