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前后,習仲勛為培養訓練西北地區急需的干部隊伍,指導創辦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為辦好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參加了第一期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號召學校保持民主作風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希望畢業學員“成為建設新中國事業中的突擊手”, 并高度評價和大力推廣西北民大辦學經驗。西北民大繼承了延安大學培養青年知識分子的教育經驗,繼續堅持延安時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并進一步總結出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和留用人員的新鮮經驗。西北民大后來發展成為西北政法大學。
【關鍵詞】習仲勛 中共中央西北局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延安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中圖分類號】D232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前后,為培養訓練西北地區急需的干部隊伍,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在領導西北各族人民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從培養教育干部入手加強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為辦好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傾注了很大的心血。本文在大量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研究習仲勛對創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以及他對西北干部隊伍建設的貢獻,以彌補《習仲勛傳》和習仲勛生平思想研究的缺憾。
創辦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由習仲勛和中共中央西北局指導創辦,是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的短期訓練班性質的干部學校,主要任務是團結、教育和改造知識分子和留用人員。該校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及隨后的延安大學。
1949年春,伴隨著西北各地的陸續解放,接管城市和鄉村舊政權,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進行社會改革和恢復國民經濟,成為中共中央西北局和各級黨組織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務。但是,當時西北的干部隊伍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培養和訓練大批干部以適應形勢的發展。三四月間,西北局書記習仲勛主持召開西北局常委會,專門研究延安大學為西北解放加緊培訓大批干部的事宜,決定西安解放后,將延安大學從延安遷往西安,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并指示民大今后的教育任務主要是大量吸收青年知識分子,加以短期訓練,分配西北各省工作;此外還可以負責訓練一部分新解放區接收的國民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舊公職人員,以適應建設新區和城市的需求。①
5月20日,西安解放。根據西北局常委會決定,延安大學遷址西安及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后的招生工作全面展開。6月25日,原延安大學總校和韓城分校正式合并,改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簡稱“西北民大”)。西北局即任命中共陜西省委書記馬明方兼任校長,李敷仁為副校長(1950年4月,西北局決定馬明方不再兼任校長,任命李敷仁為校長)。西北局辦公廳根據5月23日西北局《關于加強訓練大批新區知識分子的決定》,批準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各部主要負責人名單。
6月3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決定以西安市西關南火巷西邊原裕秦紗廠舊址暫作校址。同時,學校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名義,在《群眾日報》刊登招生廣告。公告學校的宗旨是“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的各種干部”,學習課程包括馬列主義基礎知識、中國革命基本問題、中國革命基本政策、專題講座,學習期限暫定四個月 ,招收名額三千名(男女兼收)。②
7月中旬和8月2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先后兩次在西安舉行招生考試。8月23日,新生入學,按文化程度分編為三個部。一部為文化程度較高的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暫住西北大學;二部為高中生,與校部住原裕秦紗廠;三部為初中生,住東北新村和東關民立中學。此外,四部為財經人員訓練班,約一千余人(北平招生),由西北軍政委員會財政部直接領導;五部為舊公教人員訓練班,約一千余人,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直接領導。
號召西北民大“保持民主作風和艱苦樸素的作風”
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籌辦工作基本完成。9月21日,該校在校部(原裕秦紗廠)廣場隆重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這一天恰逢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開幕的日子,慶祝活動簡稱“雙慶”。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組織部部長馬文瑞、陜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劉景范、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西北大學代校長岳劼恒、西北黨校副校長高仰云等二十多位領導蒞會祝賀。李敷仁副校長致開會詞后,習仲勛發表講話,為辦好西北民大鼓舞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據1949年10月9日出版的《民大生活》第三期記載,習仲勛在講話中首先高度評價了舉辦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重要意義,代表西北局向民大開學表示熱烈祝賀。他說:“正當人民政協開幕,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北大進軍,全國解放快要勝利之際,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在今天舉行開學典禮,是有它的歷史意義的。”他指出,西北在全國勝利的形勢下已接近全部解放了,“從此以后,我們擔負的任務已不是戰爭,而是和平建設,這個任務比戰爭的任務要艱難百倍。軍事的勝利僅僅是推翻了敵人的上層建筑。現在經濟建設的任務,農民徹底解放的反封建任務,還未大規模的著手進行,這些任務都是擔負在我們肩上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擔任起了培養干部的任務,這是我們一個強大的政治兵團,要我們率領廣大群眾去和我們的殘余敵人與封建勢力搏斗。”
習仲勛闡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告誡西北民大的師生們:“沒有思想改造,任何技術都不能掌握,不能為人民服務。思想改造是必需走的一步,這一步應該老老實實地走過去,給以后學習其他本領和技術打下一個基礎。這是一個先決條件,沒有它,一切技術都是空的。”他說:“在學習的過程中,舊社會里所習染的壞東西要完全取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認識新的東西。在取出舊的東西時不要怕揭發舊的東西而痛苦,但能根本解決問題,舊的不從頭腦中取出,新的是不易裝進去的。我們的舊思想、舊東西并不是個人的罪過,而是舊社會的罪過。掃除思想上的垃圾,這是民大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任務。”他希望學員們“畢業后到工廠去,到農村中去,到兵營里去,到經濟部門的各種企業中去。在實踐中去鍛煉一二年后,才可以算為一個比較完全的知識分子”。
習仲勛號召西北民大繼續保持民主作風和艱苦樸素的作風,他說:“我們學校一定要保持民主作風,對于一些落后分子,從前失過足的,曾經做過不利于人民的事的人,要耐心說服、教育、提高。必須使他們學習過后,有了覺悟,來一個思想上的自覺自愿。絕不要硬追、硬逼,形式兇,實際上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這個精神底下、原則底下工作,我想同志們的進步一定很快,一定能從這個政治兵團里練出來成一個老兵。”他語重心長地說:“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有一種艱苦樸素的作風,這是應該的,需要提倡的。我們要老老實實鍛煉自己。新社會的任務大得很,建設新中國若沒有成千上萬的艱苦樸素的干部,成功是不可能的。”
習仲勛最后說:“目前,西北正在鬧干部荒,處處都在喊要人,但是不經過改造,基本思想沒有經過改造,立場不明確,那是不能工作的。要從思想上改造,要從政治上武裝,這是一個政治工廠,要鍛煉出大批的政治干部。一批知識分子要在這里修理一下,擦一擦銹,補充一下,配一配螺絲釘。西北的理想社會要我們努力去改造,去建設。”③
由于西安城內校舍緊張,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加緊在西安周圍尋找新的校舍。新中國成立后,學校立即組織一、二、三部學員向高陵縣通遠坊和涇陽縣永樂店新校址搬遷。經過短期的修路、修橋、鋪地、挖井與建校工作后,學校按照習仲勛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精神,及時開展正常教學活動。
希望畢業學員“成為建設新中國事業中的突擊手”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員成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類,一是青年知識分子,二是接收國民黨政府各級機構后的留用人員,三是從陜甘寧邊區及各根據地來的較老的干部,四是對人民有罪的分子與有反革命身份的分子。以前兩類學生為主,學生期限一般為半年左右。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劃清革命與反革命的界限,建立革命人生觀,進一步明確個人前途與革命前途的關系。對于轉業干部的訓練,主要是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使他們認識革命事業的新發展與新任務,克服狹隘保守思想,建立新的工作作風。學員經過短期培訓,思想普遍發生了顯著變化,覺悟有了顯著提高,基本上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
第一期培訓班共招收學員1174人,編為l0個班,1950年4月畢業。通過這期學習,學員進步很快,有27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27人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畢業后85%以上的學員服從組織分配,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同時還有300多名學員被分配到新疆,l00多名學員派往寧夏、青海。
據1950年4月10日出版的《民大生活》畢業紀念專刊記載,第一期培訓班學員畢業時,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于4月5日致電祝賀,主政西北的習仲勛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楊明軒參加畢業典禮并講話。習仲勛在講話中首先對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第一期學員畢業表示祝賀,指出:“幾千個青年經過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結合實際,自我改造,解脫了各種舊思想影響的束縛,走向為人民服務的道路,這是一件大事。”
習仲勛在講話中再次強調了“掃除舊影響,建立新思想”的重要性,指出隨著中國人民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勝利,全國正在開展著一個中國人民思想大解放的運動,這就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廣泛傳播,就是各地普遍掀起的學習熱潮。“就這個學習運動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首先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就是掃除舊影響,建立新思想。”他說:“凡在舊社會制度下生活過的人,都不能不保有和沾染這些社會的思想影響,只是有多少、深淺、濃淡的區別,而不是有或沒有的區別。而且一般地說來,由于這些舊的思想,是在很長久的時期內,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居于統治地位的緣故,它給予人們的影響,不但是非常普遍的還是非常牢固的。”他說:“對于每個人來說,不能解脫各種舊影響的束縛,就不能適應新環境,不能在新的社會生活中充實和發展自己,成為個人進步的絆腳石。所以一定要努力掃除舊影響。要當做整個社會的和個人的一件重大事情去做,要有真正的決心,真正的勇氣,還要正確的方法。”習仲勛指出,掃除舊影響要學習先進的思想和理論,“現在最先進的思想和理論,就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就是共產主義體系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只有好好學習這個先進理論,應用這個理論去結合實際生活,說明實際生活,批判舊的東西,認識新的東西,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改造,把一切舊影響都掃除干凈,建立起新的革命人生觀,并在參加實際斗爭中逐步地將它穩固起來。你們是已經這樣做了,還要繼續這樣做。在西北的學習運動中,你們是走在前頭,應當把經驗總結起來,寫成文章介紹各地,有利于推動各地的學習運動。”
習仲勛寄語畢業學員:“參加實際工作,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也是對大家的一種新的考驗。我們做革命工作,是非常注重實際的。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工作人員的服務好壞以工作的實際效果做標準。” 他希望學員們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經受考驗,“只要我們和在一塊工作的同志很好的團結,特別是向老干部學習,緊密聯系群眾,刻苦用功,不斷改正缺點,求得進步,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只有在不斷克服困難中,才能真正堅定自己的革命思想,把自己鍛煉的堅強起來”。
習仲勛向畢業學員提出三點要求:第一,堅決擁護和執行人民政協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種政策、法令;第二,建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產的革命思想和廉潔、樸素、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第三,努力工作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專業技能,不斷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他說:“這是一般的標準,對于共產黨員,還要求他們在各種工作中特別的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為群眾的模范;遵守黨綱、黨章,服從黨的決定;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習仲勛最后表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體,人民的主體,是創造社會財富建設國家的主力軍。講為人民服務,主要就是為他們服務。只有他們的生產事業發展了,他們的物質生活確實得到改善,文化知識真正提高了,一句話,只有真正把他們的事情辦好了,其他各階層的事情,才有好起來的可能,整個國家的事情才有辦好起來的可能。這是我們時刻都要牢記的。”他號召大家“勇敢地走到實際工作中去,把學校里學得的東西,在實際中再鍛煉,再提高。每個人都爭取成為建設新中國事業中的突擊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模范工作人員”。④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辦法必須大大提倡”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從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6月改組為西北政法干部學校,歷經近4年時間。在這個革命熔爐熏陶下,一萬余名青年知識分子很快被熔煉成為滿懷激情的革命戰士,畢業后分配到西北五省區新區去開展工作,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地區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區的政權建設工作。
在習仲勛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軍政委員會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繼承和發揚它的前身院校延安大學實事求是、艱苦樸素的革命校風,逐步樹立了“忠誠老實、實事求是、團結互助、艱苦樸素”的獨特校風,始終堅持“一切圍繞教學”為主導的正確辦學方針,要求學校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把學生教好,使學生學好。西北民大繼承了延安大學培養青年知識分子的教育經驗,繼續堅持延安時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并進一步總結出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和留用人員的新鮮經驗。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重大貢獻和優良作風,得到習仲勛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1951年12月7日,習仲勛在西北區、陜西省、西安市三級黨員干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是在設備很簡陋和經常費用很少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工作的,他們沒有禮堂,上課在露天,吃飯也沒有飯堂,但學校領導組織學生自已動手,解決困難,兩年來訓練了一萬多人,取得了改造知識分子的豐富經驗,“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的辦法是目前在絕大多數學校中必須大大提倡的辦法”。他要求:“必須向廣大黨與非黨的同志說明,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學習民大的榜樣。”⑤之后,《群眾日報》和《人民日報》也把西北民大艱苦辦學作為典型加以報道推廣,中央電影局還派人來校拍制了西北民大艱苦辦學的影片。
195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決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改組為西北政法干部學校,次年底更名為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校址由高陵縣通遠坊遷至西安南郊。1958年9月,西北大學法律系調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學院,這是西北地區第一所高等政法院校。1998年3月18日,習仲勛為西北政法學院建院40周年題詞:“學法用法,以法治國。”2006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西北政法學院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
注釋
1 劉端棻:《從延安到西安》,《延安大學回憶錄》,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17頁。
2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原延安大學)招生簡章》,《群眾日報》,l949年6月30日,第4版。
3 《習仲勛書記講話全文——本校開學典禮大會上》,《民大生活》,第三期,1949年10月9日。
4 《本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典禮大會上習仲勛書記的講話》,《民大生活》(畢業紀念專刊),1950年4月10日。
5 《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黨員干部大會習書記號召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群眾日報》,1951年12月11日,第1版。
Xi Zhongxun and the Northwest People's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Yuan Wuzhen
Abstract: About the time New China was founded, Xi Zhongxun guided people to establish the Northwest People's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 officials urgently neede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devoted himself to running this university well. He attended the opening and graduation ceremony for the first group pf students, called on maintaining a democratic style of work and a plain living lifestyle, and hoped the graduates could "become pace-setters in accomplishing the cause of New China". He spoke highly of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experience in running the university. This university carried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Yan'an University in training young intellectuals, continued to adher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was prevalent during the Yan'an time, and further summarized new experience in uniting with, educating and remoulding intellectuals and retained staff. The Northwest People's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later became the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Keywords: Xi Zhongxun, Northwest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Northwest People's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Yan'an University,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作者簡介
袁武振,西安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陜西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中共黨史。主要著作有《中國共產黨陜西簡明歷史》、《陜西近現代革命史》、《新中國成立初期習仲勛對西北經濟建設的貢獻》(論文)、《習仲勛與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