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社會主義城鄉發展的“分”與“合”

—馬克思恩格斯與西方學者的爭論及啟示

【摘要】在城鄉對立的根源和發展趨勢上,馬克思、恩格斯與西方學者既存在著分歧也有一致。通過梳理社會主義城鄉“分”與“合”的歷史經驗,探索社會主義城鄉關系形成與曲折發展的歷史規律,對推進當前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意義。馬克思城鄉一體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城鄉由分離走向融合,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對立。

【關鍵詞】馬克思    恩格斯    城鄉關系    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A811.6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城鄉關系思想的探討遍布于他們的許多經典著作之中,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論住宅問題》等。他們認為,“城市和鄉村都是一定歷史的產物,社會分工則是導致城市和鄉村出現并彼此分離的基本動因和歷史前提”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必將從分離的形成而最終走向城鄉融合。因此,梳理馬克思、恩格斯與西方學者關于城鄉理論的區別,總結我國在不同時期城鄉發展道路過程中存有的“分”與“合”的歷史經驗,對推動新時期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道路選擇具有實踐意義。

城鄉對立根源:私有制與社會分工 

城市是鄉村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在社會分工和交換都不發達時期,城市和農村各自緩慢發展,實現著“城市與鄉村無差別的統一。”②亞當·斯密在談及歐洲大陸的鄉村和城鄉孤立發展時,他說:“一個城市不但在其鄰近各農村都很貧乏都很衰落,而且它所與通商的各個農村也都很貧乏很衰落的情況下,仍可發達起來,日臻于富強。因為單個地說,每個農村對它所能提供的食料與雇傭機會也許有限,但綜合起來說,它們所能提供的卻極可觀。”③但是這種城市與鄉村的分離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立即使農村人口陷于數千年的愚昧狀態,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專門手藝的奴役。”④而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產生二者利益的對立;它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專門手藝的奴役;它破壞了農村居民精神發展的基礎和城市居民體力發展的基礎”。⑤城鄉對立的根源在哪里?西方學者和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爭論。

西方學者把城鄉對立的根源歸結于土地和資本的私有。從19世紀起,西方學者就曾倡導用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來改造城鄉分離所帶來的社會結構困境,把城市與鄉村并作為一個整體運行。然而就城鄉對立的根源問題,他們大多歸結于土地和資本的私有。

興起于18世紀50~70年代的法國重農學派認為土地是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只有農業才能夠增加財富,農業是國家富強之本。“扣除用于耕作的勞動費用和其他必需支出后的土地生產物,是純產品,它構成國家的收入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⑥魁奈認為只有農業生產才創造“純產品”,其他部門包括工業生產在內,都不生產“純產品”。在獲取“純產品”上,城鄉形成了對立。杜爾哥認為“純產品”是土地對農民勞動的賜予,是農民勞動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產力的結果,土地如果離開了勞動便不能生產任何東西。他認識到“純產品”轉化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土地私有權的結果。因此,城鄉對立產生于土地私有的基礎之上。阿瑟·劉易斯在其《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闡明了“二元結構”思想。他指出,城鄉對立源于城鄉工農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且兩者成正比關系,通常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高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兩者差距越大城鄉對立就越明顯。由于大量的“零值勞動人口”的存在,才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低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造成了城鄉差距。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對立的根源在于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分工。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思想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既與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理論相聯系,又以城鄉之間的矛盾為批判資本主義城鄉關系對立根源的抓手,認為社會分工是城鄉對立的現實條件,并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是由資本主義城鄉關系所造成的,指明了新社,城鄉關系發展的方向。

城鄉工農間的差別根源在于社會分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⑦但是西方學者卻把城鄉對立的原因歸結為城市本身,而不是其他原因。恩格斯說“(統治階級)把一切災難都歸咎于這個從外表上看起來似乎不可排除的原因。實際上,大城市不過是創造了一些條件,促使那些早已存在、至少處于萌芽狀態的罪惡迅速而全面地發展起來而已。”⑧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辯證地論證了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分工使生產、生活等要素環節都向城市集中化,也就造成了城鄉的分離與對立。城鄉對立是社會分工必然導致的社會化產物。

城鄉融合的路徑:革命與改革

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思想立足于資本主義城鄉對立的事實,鮮明地提出必須對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才能最終解決問題。馬克思認為,城鄉關系從分離走向融合則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對立。

對于城鄉如何走向融合,西方經濟學家持有不同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給予了科學的批判。針對蒲魯東忽視社會分工來探究城鄉的運行,馬克思說:“在蒲魯東先生看來,這種分離是永恒的規律,因為他既不知道這種分離的來源,也不知道這種分離的發展”,既然蒲魯東不了解城鄉分離的歷史條件,也就無法了解克服這種分離的歷史必然性。作為蒲魯東的追隨者,米爾伯格認為,城鄉對立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徹底鏟除城鄉對立只不過是空想而已。這種對立是自然的,努力使這種對立成為無害甚至有利的那些政治形式和社會形式。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達到各種利益的逐漸均衡。

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用革命的手段解決城鄉對立。運用歷史唯物論的方法揭示了城鄉分離的根源,馬克思、恩格斯抨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他們認為消除城鄉分離必須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指出了代替舊社會的未來新社會的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樣它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的必需。”⑨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最終消除城鄉分離:一是建立新的社會條件,創設新的社會制度;二是準備物質條件,大力發展生產力。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對米爾伯進行了批判。“正如消除資本家與雇傭工人間的對立不是空想一樣,消滅(城市)這種對立日益成為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要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生產力的發展為城鄉對立的消除提供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了物質前提。”⑩“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分離的條件。”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為消除城鄉對立提供了社會條件。“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一切都將是廢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結果。”

西方學者主張用社會改革的方法消除城鄉對立。19世紀西方學者也關注到資本主義的城鄉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弊端,主張通過社會改革消除城鄉分離,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針對十九世紀英國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英國學者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建設田園城市的理念,主張通過社會改革逐步消滅土地私有制,逐步消滅大城市,把城市與鄉村兩者的要素統一到一個“多孔的可滲透的區域綜合體”,“城市和鄉村必須成婚愉快結合,將迸發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實現城鄉融合。美國城市理論家芒福德認為,城市的集中在于城市權力的集中,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鄉應該有機結合起來。主張進行社會改革分散城市的權力來建造許多“新的城市中心”,這不僅可以重建城鄉之間的平衡,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擾,從而在一個新的整體上實現城鄉的和諧。

不難發現,大多數西方學者只是從技術層面分析了城鄉對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并沒有從制度層面提出改造社會的途徑,這種改革方式很難實現城鄉關系的真正融合。

我國新型城鄉關系“分”與“合”的歷史與實踐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關系“分”與“合”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就是在舊中國長期土地和資本私有化、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和國家政策調整的基礎上形成的。“分”是社會主義城鄉對立的狀態和趨勢,“合”是社會主義城鄉融合的狀態和趨勢。

土地、資本控制下的舊中國城與鄉的“分”。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主要以自然經濟為主,在這種生產方式基礎上形成了中央集權統治。農村為城市提供農產品,在經濟上制約城市的發展;但是在政治上,農村依附城市,因此農村成為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心,而城市則成為政治中心,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制約,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緩慢發展。

中國近代社會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在農村,經濟一片凋敝。在城市,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出現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城市經濟雖然開始有所發展,但是城市很快被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控制。深受土地和資本雙重壓迫的舊中國,城鄉對立情勢不斷嚴重。毛澤東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時曾指出,無論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城市,還是國民黨統治區內,城市都極其殘酷地剝削鄉村,城市和鄉村在經濟上處于嚴重對立。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改造促進了城與鄉的“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私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城鄉和諧關系初具雛形。1953年,《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發布,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初級農業合作社在沒有改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實現了集中勞動和分工協作的優越性。1957年時全國平均每社有農戶158.6戶。至此,土地私有制被徹底廢除,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土地所有制得以確立。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私有制的廢除為消除城鄉對立提供了社會條件,但是舊中國建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生產力還不是很發達,城鄉融合的物質條件還不具備,因此,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政治上的集權和經濟上的高度計劃維系城鄉的交流和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城鄉僵硬的“分”。社會主義改造之后,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城鄉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為了快速增加社會主義積累,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國家實行工農業產品交換“剪刀差”政策,通過提高工業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積累資金用于城市的發展。同時,合作化、統購統銷和人民公社限制農村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流動。城鄉二元結構初步形成。新的“對立”開始出現。

為了打破城鄉僵局,改革勢在必行。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內容給予了明確的規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改革了農村生產方式,降低了勞動成本,農民收入增加,出現了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推動了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城市的工業化對農村的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農戶經濟的經營活動與整個社會經濟有了廣泛聯系,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工業部門。鄉鎮企業的崛起,標志著我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廣大農民開始直接參與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城鄉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新時期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鎮化推動了城鄉融“合”。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經濟的總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是,限制城鄉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阻礙了城鄉進一步融合,為了打破這一壁壘,我國開始探索戶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2007年十七大又明確提出要“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12年十八大再次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前,我國已經開始積極穩妥、規范有序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橫亙在中國城鄉社會中的堅冰,正在緩緩融化。

總之,社會主義城鄉發展的規律表明,城鄉融合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黨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望。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實現城鄉融合的關鍵是加快發展生產力,打破低水平的社會分工,積累消除城鄉對立的物質基礎;同時,通過不斷的改革解放束縛城鄉資源流動的制度限制,實現城鄉資源的最優配置。最終消除城鄉對立是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因此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單位:上饒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注釋】

①陳偉東,張大維:“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統籌發展思想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3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0頁。

③[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366頁。

④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2頁,第646~647頁。

⑤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頁,第68頁。

⑥朱書彤:《近代西方經濟理論發展史》,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83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6頁。

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社,1972年,第552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7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1頁。

[英]埃比尼澤·霍德華:《明日的田園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9頁。

責編 / 張曉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城鄉發展   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