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頻發的環境沖突事件,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焦點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試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主要思想的分析,尋求化解中國環境沖突的有效對策,即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提升政府生態治理能力和推動公眾的環境參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生態觀 環境沖突
【中圖分類號】A811.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強調要將其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頻發的環境沖突事件,已經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關注的焦點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環境沖突的內涵及國內研究概述
環境沖突的內涵。“環境沖突”這一概念,是穆從如等最早明確提出的,“環境沖突是在發展經濟過程中,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間產生的不同地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多方面對立態勢的總稱。”①目前學界將環境沖突基本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即“環境沖突是沖突的一種,它普遍存在于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中,存在于區域、人群、代際間分配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過程中。”②二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即“環境沖突是人與人之間因環境問題而引起的社會緊張、競爭和變遷。”③以此可以看出,環境沖突的危害不僅表現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帶來的連鎖性反應的綜合生態危機,而且直接影響人類健康。隨著人們對健康權益、環保和維權意識的重視,健康風險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它成為誘發環境沖突的主要誘因。從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來看,環境沖突作為一種現實性社會沖突,已經對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圍堵工廠、占據道路、堵塞交通、沖擊行政機關等激烈行為,這些都是對現存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對社會穩定構成挑戰,從而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國內環境沖突的研究關注。社會學家于建嶸曾在其報告中提到,近年來,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經濟、制約社會、涉及政治的重大問題。依據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環境沖突不僅成為現實生活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日趨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其中,環境群體性事件作為狹義層面的環境沖突得到關注。現有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環境沖突的根源及成因、環境沖突的特征、環境沖突典型事件的剖析、環境沖突的治理對策等方面。
綜觀已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中國學術界對社會沖突控制的研究有待向哲學層面進一步拓展。社會沖突的控制必須深入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層面,深入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層面,深入到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層面。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分析環境沖突正是從哲學視角闡述環境沖突的一次嘗試。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論內容
由于受所處歷史條件的局限,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也不可能就生態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他們有關生態問題的理論零散地分布在其經濟、社會、政治、哲學等理論體系中。然而,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我們發現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態觀思想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對于解決當代中國環境沖突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與自然的辯證思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主張,人與自然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實際上是內在統一的關系。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馬克思明確提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④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論斷。“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⑤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⑥所以,“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⑦總之,自然界是人得到基本生產生活資料的必要前提,也是人進行生產生活等活動的一切基礎。最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盡管自然界先于人類存在,但是人類按照自己的要求,通過勞動改變了自然界,將其本質力量體現在自然界,賦予自然客體主體化屬性。同時,在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人類也改變了自己,導致社會成為自然界的延伸。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類改造自然的勞動必然會打破自然系統的生態平衡。所以,人類要在正確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自主規范人的勞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人類進入到工業文明時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創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巨大的社會財富。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生產以逐利為目的,資本家組織生產時只會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向自然界不斷攫取,根本不會考慮生產帶來的環境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進行了深刻批判。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近代生態環境的破壞。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形象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肆意破壞生態環境。恩格斯在《致尼古拉·弗蘭策維奇·丹尼爾遜》中提到:“所有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這個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出現了類似的狀況。如在美國出現了地力損耗;如在英國和法國森林不斷消失;俄國的氣候改變、江河淤積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嚴重。”⑧資本主義生產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大規模破壞,也給城市帶來嚴重污染。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工人的惡劣環境也進行了真實揭露。馬克思說:“光、空氣等等,甚至動物的最簡單的愛清潔的習性,都不再成為人的需要了。骯臟,人的這種腐化墮落,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⑨最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社會根源進行批判,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對價值的無限追求,使得其生產規模無限擴大,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甚至引發沖突。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會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的物質變換……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⑩因此,他們主張必須從根本上變革社會制度,才能重新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與自然和解的共產主義向度。馬克思主義始終關注社會制度對人與自然的作用。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這段話是從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對人類社會形態發展作出的經典論述。在馬克思看來,當人類社會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認、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在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能克服異化勞動,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真正實現“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然的本質”。
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政府責任問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環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其中政府應該對企業片面逐利無視工業污染的放縱行為負有主要責任。馬克思主張:“要消滅這種新的惡性循環,要消滅這個不斷重新產生的現代工業的矛盾,又只有消滅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才有可能。”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必須強調“政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職責和作用,合理規劃資源的使用,加強環境污染的監管,只有按照統一的總計劃協調地安排自己的生產力的那種社會,才能允許工業按照最適合于它自己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的原則分布于全國。”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下環境沖突的化解對策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每年因各種社會矛盾引發的沖突也處于頻發和多發狀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光金撰寫的《2012~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指出,中國的社會沖突有三個焦點問題:征地拆遷、勞資關系和環境保護,其中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因此,我們必須積極汲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相關思想,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入探究環境沖突,尋求規避和化解環境沖突的有效對策。
完善社會主義制度。20個世紀60年代以來,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西方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在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具有不可逾越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集中表現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核心發展理念“人類中心主義”,資本逐利的邏輯與環境保護無法最終調節的矛盾等等。這種資本主義本質與生態的矛盾性導致西方發達國家無法擺脫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制度困境。可以說,從生態文明的發展前途看,社會主義國家是其最終歸宿,社會主義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例,一方面,由于中國特定歷史階段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制約因素,也就相應地表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暫時落后。我們只有善于借鑒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有益經驗,以更高階段的方式實現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生態文明的揚棄,實現“兩大和解”的、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時代。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標志著對抗性的階級沖突基本不存在了。但是,社會主義階段人們的利益需求依然存在。特別是現階段的中國,階層的分化和多元利益的格局導致人們在獲取利益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甚至有可能加劇社會沖突。因此,從社會制度層面來講,社會沖突的治理并不是要徹底消除,而是要提供一種緩和或化解矛盾沖突的條件。
提升政府生態治理能力。生態環境是典型的一類公共資源,私人和各個群體都只會從自己利益出發消耗資源,一般不會主動考慮環境保護的問題,從而導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沖突頻繁發生。如何實施“善治”,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必須關注的問題。“就環境治理而言,公眾要求政府提供的,恰恰是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環境公共物品;當然,這些公共物品不是良好的環境本身,而是保護環境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環境新秩序。”這清楚地定位,對政府而言,作為國家權力部門,具有公共行政權力。政府的這種“公共性”職能是當前治理中國環境沖突的決定性體制因素。從中國處理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歷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事實:在公有制形式下,中國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不可替代。這也是中國是否能順利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保障。在這種思路下,中國各級政府在環境治理中有所作為,主要是通過制度、政策和法規來協調各方面的環境利益,而不能直接參與分配環境利益。同時以生態政府的形象,高度的環境責任意識,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健全協商對話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環境合作、促進環境保護,最終緩解環境沖突。
推動公眾的環境參與。當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中國公眾的生態意識越來越強烈,其參與環境、監督環境的要求也日益強烈。環境參與權作為一種公民的權利也逐漸得到國家和人們的認可。因此,我們在堅持“政府主導”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還要認可公民的環境參與權。這種環境參與權不僅有助于維護每個公民的環境利益,也有助于制衡環境污染行為,是當前中國治理環境沖突的有效手段之一。環境參與權的實現首先從確立法律依據開始,我國法律法規一直非常重視公民的環境參與權。時至今日,我國已頒布上千條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其中《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規都對公民的環境參與權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有關公民參與環境的立法規定原則性和抽象性色彩強烈,實際可操作性較差以及環境信息公開機制的滯后等多方面不完備的因素,導致公民在實際的環境參與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困境。今后,在推動公眾的環境參與方面,還必須將環保相關法律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環境管理并參與考核和反饋的積極性,健全社會機制,及時預見環境矛盾沖突,及時解決環境矛盾,防止因環境沖突撕裂中國改革開放的共識。
(作者分別為新疆大學博士研究生、新疆醫科大學講師,新疆師范大學講師;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醫科大學與吉林大學合作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XMZ090)
【注釋】
①穆從如等:“環境沖突分析研究及其地理學內涵”,《地理學報》,1998年增刊。
②吳玉麟等:《山東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6頁。
③余偉京:“論環境沖突的成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④⑤⑥⑦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頁,第128頁,第92頁,第95頁,第133~134頁,第120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5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2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0頁。
肖巍,錢箭星:“環境治理中的政府行為”,《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