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綻放(2)

文化間的互聯互通以維護多元文化的平等地位為現實基礎,在不同的層次上,多元的文化展開各抒己見式的對話,從而“求同存異”。一方面,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尋求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針對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或相似問題,探討最佳的解決方式,以彰顯文化的“應然”力量。如當前很多全球性問題——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能源危機、人口爆炸等——日益威脅著人類整體的生存,這些問題的出現顯然與人類自身的文化取向有密切關系。全球性問題的真正解決,有賴于每個民族、每個個體跳出狹隘的自我利益的視野,從人類整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不能實現這種文化超越,全球性問題便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多元文化的共通之處還表現在文化的理想維度上,如絕大多數文化都有著尊重人的現實生存、善待人的生活世界、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另一方面,文化的互聯互通以尊重多元文化的平等地位為根本前提,文化殖民、文化帝國主義不能稱之為文化的互聯互通,相反,它是在承認文化特殊性基礎上尋求文化普遍性的過程。換言之,文化的互聯互通不是文化的全球同質性的規范,而是彰顯民族特色的“百花齊放”。

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期,多元文化之間的聯系還只是間接性的、松散的、容易斷裂的,而到了全球化的時代,這種聯系便成為了立體的、復合的、緊密的。全球化開啟了人類的“普遍性交往”時代,加劇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空前緊密,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文化都無法置身于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孤立發展,由此,文化的滲透與融合、碰撞與沖突、共識與改變成為必然。全球化構筑的文化互聯互通這一現實圖景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既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又構成了嚴峻的挑戰。然而不幸的是,機遇總是偏愛發達國家,尤其是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而挑戰更容易選擇欠發展國家。從人類整體發展與進步的角度來看,文化的互聯互通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畢竟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因噎廢食而拒絕全球化。

文化互聯互通的當代意義

經濟的互聯互通導致的客觀結果是科技水平的提高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便利,而文化的互聯互通是多元異質的民族文化相互對話的過程,相較于經濟層面而言,文化互聯互通表現出別樣的重要性。

有利于保護文化多樣性。英國哲學家羅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說: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正因為存在著文化的種種差異性,文化之間才可能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只有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獨立性、異質性和完整性,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豐富魅力才能得以彰顯。然而,全球化一方面為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前的機遇,但同時也可能會加速弱勢文化的湮滅。我們能夠從文化承傳的重要載體——語言中窺見文化的斷裂、甚至消失的嚴重趨勢。語言學家發現,近年來語言消失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兩周便會消失一種。照此速度,到2100年,預計過半數語言可能滅絕,并帶走與之相關聯的歷史、文化和傳統。語言學家擔心一些民族文化和傳統智慧隨著這個民族語言的消失而失傳。語言的湮滅表明文化多樣性日益受到各種因素的威脅,其中經濟因素尤為突出,如資本的積累與擴張導致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化只有接受強勢文化的話語體系與表達方式,甚至是被迫宣揚強勢文化的價值觀,才能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因此,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互聯互通顯得尤為重要。公益組織、NGO、慈善基金等社會力量的介入,有利于破除資本邏輯的肆虐,從而拯救與發展弱勢文化。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與“瀕危語言研究所”合作設立了“語言持續項目”,試圖用現代化技術記錄與保留這些語言。2000年,國際教科文組織為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把每年的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由此可見,文化的互聯互通有助于人們發現、拯救并發展弱勢文化。從人類文化整體發展的角度而言,這種努力意義非凡。

有利于每個民族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與其他異質文化的綜合性比較中,才能找到準確的文化定位——民族文化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才能得到體現。這樣的“文化自覺”是民族文化繼往開來、時代綻放的前提。

那么如何甄別某種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呢?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普適于各民族呢?在此問題上,我們應當避免極端意義上的文化相對主義的誤區:認為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同樣深刻的(或是同樣淺薄的)、都是同樣正確的(或是同樣錯誤的)、都是同樣高尚的(或是同樣卑微的),這種極端的文化相對主義取締了文化比較的可能性。文化在對人的陶冶、教育層面,還是可以比較的。梁實秋先生曾指出:“我們若把文化分析成若干部門,我們就可發現:(1)有中國優于西洋者;(2)有西洋優于中國者;(3)有不必強分優劣而可并存者;(4)此外更有中西俱不高明而尚有待于改進者。”②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甄別某一種民族文化的“先進”與“落后”,并不是依靠先驗的抽象標準,也不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具體的歷史實踐活動中不斷生成的,依據每個民族具體的實際境遇審視文化的教化效果,以該文化如何現實地促進人的生存與發展為界標來判別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傳統文化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