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文化的實際教化效果不能脫離文化的整體圖景。某種民族的文化所起到的效果都是既定的“實然”,但并不排除文化還能夠進一步調整與發展,借助他者的文化,可以更為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的文化定位。針對同樣的事件,尤其是涉及到社會大量人群、涉及到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公共事件,人們應當反思自身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是否是最適當的,反思諸多不同文化中何種文化對于人的教化而言最為適宜。例如,德國與日本對待戰爭責任的態度迥異,德國總理勃蘭特的“華沙之跪”讓世人看到了德國正視歷史、承擔罪責的政治文化,而日本多屆首相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引來了激烈的譴責與非議。這兩種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何者精華何者糟粕立分!通過文化的互聯互通,每種民族文化能夠在綜合性的比較當中彰顯出民族文化的特色。有了準確的文化定位,中國文化方能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提高人類整體文明的水平。正由于文化的互聯互通能夠使每種民族文化發覺自身的精華及局限性,從而能夠以對方之所長補己之所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③通過反思并克服自身的歷史局限性,使民族文化彌漫時代的氣息,這樣,跨文化的交流帶來了文化發展的契機,也為提高人類整體的文明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首先,物態文化層面的互聯互通加速了物質文明的進程。物態文化表征著物質產品被生產出來的方式、價值取向,技術環節的互通有無,能夠提高生產的“量”、淘汰落后產能、節省資源的耗費,生產價值觀的共享則有利于轉變生產結構、控制生產的“質”、調整生產的“度”。物態層的文化滲透融合進一步擴充了產品的“世界市場”,加速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積累進程。
其次,精神文化層面的互聯互通升華了人類的精神文明。民族文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在人類整體的文明進程中才能澄明。跨文化交流有利于那些代表人類整體進步與發展的文化的普遍價值得以體現,“從討論協商的多元主義出發,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對彼此都具有可資借鑒的文化價值原則,這種新的文化價值原則的逐漸明晰,很可能成為人類文化普遍價值的要素資源”。④這種文化的普遍價值是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在文化交往中所恪守的基本原則,它是人類自由程度的體現,使民族文化的自我規范、自我調整、自我升華有了現實的依據。在異質的多元文化的對話中,民族文化應思考如何為人類的整體利益、人類整體的價值理想、人類整體的精神文明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根本。“一種文化得以長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它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中能否作出自己特有的貢獻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如果一種民族文化以封閉求發展,只追求回復自身固有的模式,而無視如何將自身獨特的文化開發為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有益資源,從而參與未來世界文化的建設,那就難免為世界所遺忘。”⑤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句名言:“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對于文化來說也是如此,“每種民族文化的自由發展是一切文化自由發展的條件”。民族文化的發展勢必會帶來人類精神文明的整體進步。
中國文化的當代綻放
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需要文化的互聯互通。在全球化的現實圖景中,文化間的平等對話作為理想的交流情境時常因遭受現實的諸種威脅而覆滅。強勢文化試圖侵略、吞并弱勢文化這樣的文化殖民并不少見,或直接或間接,或顯性或隱性。以互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使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置身于不同文化的包圍當中,各種文化都在爭相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都在爭奪文化的“話語權”,這樣一來,關注度低的民族文化就難以被更多的人認可。這種隱性的文化侵略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民族文化來說,愈來愈具有威脅性。文化安全日益成為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文化如何能既不失民族之特色而又積極借鑒其他文化的精華,促進文化的互聯互通,以期文化的交融共進,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在筆者看來,文化的繁榮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實現中國文化的當代綻放,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經濟與文化關系的再思考。當今的時代經濟與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可以說是一個經濟文化化與文化經濟化的時代,經濟需要文化的支撐才能可持續發展,文化需要經濟的助力才能綻露華麗光彩。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彼此融通,因此,文化的發展不能僅僅就文化論文化,需要擺正文化與經濟的合理位置。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發展生產力,“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追求效率的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兼顧公平”。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穩步推進,經濟與文化、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開始出現了“質變”,盲目延續既往的發展思維,一則不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型的跨國企業所締造的品牌實際上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如果缺乏文化的積淀,企業就很難被全世界普遍認同。反觀中國的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不少,但就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而言,真正能與微軟、三星、索尼等品牌相提并論的少之又少。我國的GDP世界排名第二,據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的分析,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指數在全世界排名僅為第7位。二則不利于人的發展。誠如16世紀德國著名宗教思想家馬丁·路德所言:“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于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尚!”經濟是發展的手段,文化才是發展的目的。“文化與經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是主角與配角的關系,更不是‘搭臺’與‘唱戲’的關系。”文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倚仗,更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之根本。文化已經成為舉國關注的全民事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社會的健康發展必須注重文化的建設。
文化守護與文化創新。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然而卻是文化創新小國。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然而文化創新的“量”與“質”,都不盡如人意。文化創新“質”的不足,在文化層面的表現是文化產品缺乏新意,很多缺乏新意的影視劇和書籍泛濫,“中國好聲音”不過是美國《Voice》節目的中國式翻版,熱播的電視劇千篇一律,文化資源亟待創新性挖掘開發;表現在經濟層面是“山寨”、造假的不良之風嚴重干擾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秩序,大量假冒偽劣的商品充斥于市場,“Made in China”在國外甚至受到懷疑與歧視。這些現象都折射出了文化創新的不足。由于缺乏文化的創新性,實體產業只能“貼牌”生產一些附加值極低的產品。從長遠來看,這些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利于經濟的可續性發展。
文化創新不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全面顛覆,不是要全然否定傳統,任何一種新文化都不是無根之木,它必然要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生長起來。文化創新以文化守護為根本前提,文化創新一方面是要守護民族文化之精華,將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轉化成具有全球意義的文化價值資源,進而對世界文化作出獨特的貢獻,同時要克服其歷史局限性,大膽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先進內容。另一方面是將傳統文化時代化、大眾化,繼而以當代人容易認同的方式走向世界舞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不是對于傳統文化原汁原味的直接呈現,而是以當代的視角挖掘傳統文化當中蘊藏的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維度的普遍性的文化價值,使之順應時代的需求,既不斷更新和發展,又不失卻自身傳統的特色,這是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與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