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他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50多年,出版專著和全國統編教材3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累計在1200萬字以上,其中若干主要成果匯集在五卷本鴻篇鉅制《錢伯海文集》①中。先生在經濟學和統計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學和統計學的理論創新發展,而且有助于中國經濟統計核算制度和方法的改革與發展。
創立國民經濟核算的平衡原則,消除理論與方法上的誤解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20世紀以來經濟學領域乃至人類社會最偉大成就之一。迄今,全世界有6位學者因在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有3位學者因應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經濟問題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②。沒有它,經濟學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繁榮;沒有它,宏觀經濟管理與調控就無從談起。歷史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推薦兩種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是國民賬戶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它建立在市場經濟理論基礎上,為市場經濟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與管理服務。二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The Material Product System, MPS),它為計劃經濟國家經濟管理服務。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計劃經濟國家紛紛轉向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尤其是前蘇聯解體和經互會(The Council of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 CMEA)的解散,MPS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空間,逐步走向消亡。上世紀90年代初,全球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走向單一——國民賬戶體系(SNA)。當今世界,不論大國還是小國,富國還是窮國,無不重視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設。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開始改革和發展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既要按照MPS進行國民經濟統計核算與分析,又要逐步引進SNA的理論、方法與指標。由于MPS和SNA兩大體系在核算范圍、核算內容、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加之我國經濟和統計理論與實際部門長期對SNA持批評的態度,人們對SNA了解甚少,許多人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差錯與誤解。例如,一些學者和政府部門將“積累性支出”當作“積累基金”,將“消費性支出”當作“消費基金”,將生產成本看做C+V;還有一些學者和政府部門提出了國民收入“超分配”的觀點。這些差錯與誤解產生的原因在于學者和政府官員在研究和分析經濟問題時,在“生產方”采用MPS體系的理論與方法,在“使用方”運用SNA體系的理論與方法。這些差錯與誤解既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的研究,又影響人才培養,更是誤導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其后遺癥既重大又深遠。面對這種狀況,錢伯海先生出于學者的責任感,系統而又嚴密地研究宏觀經濟指標核算問題,得出創新性成果,認為從社會再生產的不同環節——生產、分配和使用三個方面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總量指標,口徑必須一致、計算結果必須相等,并提出了著名的“國民經濟核算平衡原則”——“生產范圍劃在哪里,產值指標就算到哪里,中間消耗與最終使用也就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③這個原則的中心思想就是,在任何經濟統計與核算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口徑統一、項目對等,即經濟核算過程必須遵守“有收有支,收支相等;項目對等,不重不漏”的原則。